Monday, December 6, 2010

太极秘诀

太极拳本是一门技击术,事实是在清末民初的杨式太极拳高手中,杨露禅及儿子与杨班候同谓“杨无敌”绝不是侥幸。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只有学得杨露禅或杨班候或杨少候的太极拳架就能成为高手。这种迷思主要是认为只有这些高手才会把杨式太极拳技击的秘密泄露给世人。而他们认定秘密一定是在他们传授的拳架当中。

杨振基曾经说过杨式太极拳没有秘传,只有老实照着拳架,一丝不苟地把太极拳经的内容练上身就是真功夫了。杨振基讲得很对,但是人们都是喜爱猎奇,所谓忠言毕竟逆耳。

另外有一群人认为太极拳一定有内功心法秘而不宣,结果造成现代的太极拳不能打。太极内功是有,李经悟从毕生的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太极内功,强身又治病,真是功德无量。吴鉴泉传下一套阴阳二十四手气功,还有陈炎林也有一套运气法。后来,黄性贤也总结一套太极松身五法。当然啊,许多大师也会有种种秘传气功。对于内功,其实太极拳经典写得非常清楚:-
1)调心:用意不用力,眼神随式转,精神集中,平心静气。
2)调息:呼吸要自然。
3)调身:招式尺寸到位,腰胯运转手脚随,中正安舒,虚灵顶颈,不要紧张,顺其自然。

如果秘密不是拳架、不是内功,那秘密在哪里?我觉得就是一个人的恒心、诚意、勤劳及谦虚有礼。

附:杨式太极拳大宗师杨澄甫的二儿子杨振基谈太极拳

一、 「无一虚招」:习拳时手的动作少些,腰的动作多些,腰带手,腰拉手,腰脚手。行拳时,攻防意识强烈,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

二、 位置对了,才能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位置就是劲。练拳时一出手,一抬脚就要运动到一定的位置上,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无过、无不及、适中。要练到一定的位置上,就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而这个尺度也要通过练才能掌握。……练到位置一搁就对,需要若干年的认真苦练,同时还要认真体会和思考,逐渐找出准确的位置,不苦练,不去找,永远不会做到。光练不去思索,不用心去找、去悟,也不易做到。当练到一搁就达到正确的位置时,也就为练推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练一套杨式太极拳,是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四、杨式太极拳练法的一个要求是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全身形成一个劲。具体来说是用意念来指挥你的动作,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使全身的劲力在一点上发出。

五、练拳是从无知到有知,由知到明,由明到精,今天找出了一个劲,明天又悟出另一个劲,慢慢地,拳越打越好。

六、不会练拳架,不能推手: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

七、 推手的作用:推手是锻鍊运转进退灵活以及掌握各种发放擒拿要领的,是练懂劲的功夫。但是即使掌握了一些要领,如果缺乏功力,也用不上,与别人一接手,别人一按,没有功力就运化不了。

八 、杨振基推手特色:「我不动,跟你走;你不动,引你动。」

九、架子和推手本来是一致的,怎麼练拳,就怎麼推手,从架子上出不了功夫,推手就无从说起。


附:傅钟文谈太极拳练法
杨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有一次接待一位前来中国向他学拳的日本武师,这位日本武师对傅钟文说,他想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一鼓作气把太极拳学好。傅钟文听了,摇了摇头。他觉得这位日本武师对太极拳缺乏一定的认识,而这种思想在国内和国外学太极拳的人中很有代表性,以为学太极拳有速成练法。傅钟文认为,练太极拳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日,有一定的程序,这包括很多内容。傅钟文练拳教拳7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对太极拳特别是对于练杨式太极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练太极拳必须具备的条件

  傅钟文先生说,学好太极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太极拳是一门高级的艺术。根据他的观察和毕生练习太极拳的体会,他说,一般练好太极拳要具备有以下一些条件:首先是自己的爱好,知道太极拳的功能;其次是要有明师,即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三是有练拳的地方;四是有练拳的时间;五是能下苦功练,愿意吃苦,乐于吃苦;六是有恒心。这些条件是对以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为目的的练习者而言的,一般以健身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严格要求,但努力做到会有更多的收获。

 傅钟文先生用这些条件来观察当今学太极拳的人,认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不多。这主要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不同了,太极拳的主要功能减弱了。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不是缺这个条件就是缺那个条件,所以现在太极拳界的人才比不上前辈。他说,太极拳界在杨少侯、杨澄甫以后,真正懂太极拳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了。若说练到杨少侯、杨澄甫那样功夫的,当今没有。

  管好几大要点
  
  傅钟文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过去杨澄甫的传授,编写了《杨式太极拳》一书,讲解了杨式太极拳的架子和练法。1989年他又编著了《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一书,详尽地讲述了杨式太极拳的教法、练法,其中除了叙述杨式太极拳的体用及练法过程外,还提出了练拳要领240多条,练拳要求230多条,指出易犯的毛病、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的方法220多条,提出教法练法240多条,技术分析110多条。这两本书近30万字,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指南。  

  总体来说,傅钟文先生认为,练好杨式太极拳要管好几大要点,这些要点管好了,也就等于基本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了

  首先,练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先有意识,也就是意识要先于动作。比如“起势”,双手俯掌徐徐上提时,必须先有上提的意识,提到与肩平时,要先有下落的意识,然后两手再慢慢下按。意识与动作要配合上,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如此。这种意识引导动作的练习练久了,练拳者就会进入一种境界:在夜间,四周静悄悄的,你全身心地投入练太极拳,意识与动作配合上了,全身感到非常舒服,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浑身轻飘飘的,好像你不知为你,也不知累,除了太极拳的意念外,其他一切杂念皆无。  

  他常常见到一些人练太极拳时,意识不能先导,动作与意识分离,他说,这是会影响练拳质量的。  

  第二,腰带弧形运动

  练太极拳要以腰为主,这是练太极拳的人经常说的。傅钟文先生说,不但太极拳的练法讲求以腰为主,中国其他流派的武术、西洋武术以及其他一些体育竞技运动也都讲以腰为主。比如举重,光靠两手臂的力量不行,要靠腰劲。但太极拳用腰跟其他武术和运动的用腰不一样,练太极拳要由腰带动四肢和身体其他部位沿弧形慢慢转动,不是直来直去,每一个动作都由腰来带转,使腰身与脚手的动作连在一起。他以“云手”一式为例说明:“云手”动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转动带动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转动,带动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运动,不能只动四肢,不动腰,或腰手分离。他再以“搬拦捶 ”为例说明:搬是腰带右拳左转,接着腰带右手右转,带左手拦出,然后腰带右拳向前打出,不能只是动两手,也不能右拳、左手离开腰的运转而乱动。总之,在腰的主宰下,上下可贯穿一气。  

  在腰带动四肢运行时,傅钟文先生认为必须贯彻“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太极拳的动作没有直来直去的,曲蓄有余,在使用时才能够灵活。直了,劲就用完了,会僵滞,易受人制。所以练太极拳时,腿、胳膊、手都不能是直挺挺的,要有一定的弧度,但又不是软塌塌的,软塌不是含蓄,也不圆满、没有气势。  

  练太极拳时,腰带弧形转动,速度必须快慢均匀,打一套拳,从头到尾,要式式均匀,不是只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均匀。动作均匀,一动无有不动处,上下也就相随了。

 第三,眼要平视,看到手,但不能死盯住手  

  傅钟文先生认为,太极拳有手、眼、身法、步的传统要求,眼法在练太极拳时很重要。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练太极拳时,眼必须看到手,但不是死盯着手。眼要随手转,看到手后,眼神要从主手的方向平视出去,切忌板滞和四下野顾。他以“打虎式”为例,有人练这一式时,眼看的方向与手打的方向不一致,拳打向身前,眼却看另一方向。他认为这样不对,眼必须从上拳打出的方向看出去,没有看这打那和看那打这的道理。   

傅钟先生认为,练杨式太极拳一般眼要平视,过去曾称太极拳为“四平架”,其中“一平”是眼平,无论转左转右,或前进后退,眼都要平看。

  第四,分清虚实。  

  傅钟文先生认为,练太极拳时要分清阴阳虚实。太极拳的动作每一式中有虚有实,有阴有阳,实者为阳,虚者为阴,阴阳虚实交替变化,应贯穿到太极拳的练习中来。  

  第五,动作要做到无过、无不及,要适中。

傅钟文先生认为,太极拳练起来,过与不及都不对,他用吃饭作比喻:一个人饿了,应该吃3碗饭就饱了,却吃了5碗,这就过了,肚子会撑得不舒服。如果只吃1碗,也不行,那是不及。练太极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适中这个度,如何掌握这个度,要靠自己的练习和揣摩。  

傅钟文先生经常引用拳诀上一句七言:“轻灵活泼求懂劲。”他解释说,轻灵不是浮漂,要有沉着,而沉着也不是呆板。如果追求轻灵,一点劲都不用,这不对;追求沉着,用了死劲,也不行,这都属于过与不及。他认为,练太极拳一定要把握好无过与无不及这两个关,把好了这两个关,就掌握了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傅钟文先生反复说明,练太极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要求要领不是一听就懂、一说就会练的,但是必须要知道该怎么做。方法不对头地瞎练,只会是越练离太极拳的境界越远。

 六, 下苦功夫练
 

 对于练太极拳,傅钟文先生反复说:“方法对头,下功夫练。”他又说:“方法对头,一练就好了,没那么回事。”  

  傅钟文先生认为,在过去的时代里,杨家太极拳前辈练拳所下的苦功不是当代人能想像得到的。杨露禅除自己苦练外,为了让儿子们能接传自己的功夫,在健侯兄弟青少年时,天天拿着大棒赶着他们练拳,稍有松懈,就用大棒打,下手之重,几乎令人无法忍受。杨班侯的一身无敌功夫就是在这样严格地看管下苦练出来的。杨健侯小时,由于杨露禅天天督促,练拳几乎练到身心不能承受的地步,后成为杨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杨班侯生有一女一子,女儿练拳一时达不到要求,他一失手竟把女儿打死了。  

  傅钟文先生说,过去练武之人靠功夫吃饭,没有好功夫,与人交手,只要一输一辈子就完了,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所以非下苦功夫练不可。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要练成太极拳功夫,也非得下苦功不可,舍此没有他途,更没有捷径。  

开始学太极拳时,由老师口授身传,老师一面说,一面做,学者听明白了,学会了,就下功夫练。练了一段时间,老师再检查,并给纠正动作。虽是老师口授身传,但在练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动作有偏差的情况,这不是学者有意打偏差了,而是不由自主的。老师再给看给改,改好了,再下功夫练。

  练太极拳,功夫下到一段时间,就有进步了。但什么时候进步,哪一天有进步了,却说不清。比如写字,按规矩练了数年,自己看,别人看,确实比过去有进步了,但是究竟是哪一天进步的,哪一年有进步的,说不出来。功夫都是一点一点、日积月累增加的。学太极拳也一样,开始学都是硬梆梆的,不是腿不对就是肩不对,手腕不对,眼不对。下苦功学了,功夫练到家了,动作就对了,到底哪一天对的,很难说得出。

 傅钟文先生认为,真正要练成太极拳功夫,必须趁年轻时下功夫练,至少连续上四五年功夫,天天不断。每天花2到3个钟头的时间,一次练拳七八遍,中间不能间断,一气练完。如果每天练拳3遍,练30年,功夫还是上不去,存不住功夫,只能保持原有的功力,甚至退步。中年练拳,长功夫慢些,但只要有恒心,舍得下苦功,也能有所成就。  

  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练拳要舍得下功夫,不要怕吃力,怕吃力就不要选择练拳。  

  太极拳不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是练不成的,而坚持练,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傅钟文先生说,练武是一件苦差事,至于苦到什么程度,他说:“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样难受,必须练到这种程度。”

傅钟文(1908----1995)在永年自幼习拳,自与赵斌胞妹赵贵珍结婚后,与其弟傅宗元一直追随澄甫先师学拳授拳,时间最久。宗元以推手见长,曾长期在上海永年拳社主持日常事务。有位自称走遍上海公园无敌手的推手行家,遇见宗元,简直无法站稳,遂长期求教。1980年,赵老邀宗元到西安月余,除共同授拳外,对太极拳用法又作了详细切磋。宗元练习推手时,磨破的套袖不计其数。他晚年回永年授拳,1984年逝世。傅钟文授拳60余年。在杭州时,他向澄甫先师学推手,常被发出一两丈远,或被引进落空趴在床上(澄甫先师常坐在床沿教推手)。由于吃了不少苦头,终于练就了高深的功夫,扬名中外。1944年,他在上海创办上海永年太极拳社至今。任上海市武协副主席,著有《杨氏太极拳》及《太极刀》等。

傅钟文是中国太极拳界一位卓有成效的武术家,是杨澄甫的外甥兼学生,他一生授拳传艺,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于1944年创办永年太极拳社任社长,1958年-1971年任上海武术队太极拳教练,1979年任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多次出席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太极拳交流活动,演示杨式太极拳,讲解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杨振基的杨式太极拳


Peter Lim's Taijiquan Resource Page

http://www.itcca.it/peterlim/index.htm

现代太极拳明师杨守中

乔松茂的武氏太极拳







ma yue liang and wu ying hua wu taiji 马岳梁与吴英华的太极拳

wu ying hua's wu taiji

董虎龄的杨式太极拳


董英杰的杨式太极拳

杨澄甫的定架

杨氏正宗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