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9, 2025

Tail Chi Quan Yang style fighting training

 Yang Style Tai Chi Quan was founded as Rou Quan (soft boxing) as opposed to the hard style of the Shaolin style. Tai Chi Quan does not show their fa jin and was practiced slowly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step: To slow down movement to discover yourself and your bodies. 

The second step is build on top of correct posture and movement dynamics (AKA Fa Jin). Yang Style tai chi quan fa jin is not ONE Jin, its eight Jin all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beginning most cannot understand it so you still need to each of the eight Jin and learn to merge them into ONE. Yes you saw what i wrote, its eight jin merge into one.

The third stage is when you merge all the jin into one and your form become formless. As in the classic, in this stage you are one with the water/air and your spirit will be bright.

The fourth stage is when you are unbounded by the elements and you are forever listening and applying, and you do not resist or use brute force.



  

Thursday, December 15, 2011

黄元秀先生谈杨家太极拳


黄元秀先生简介
武当剑名家黄元秀
黄元秀(1884—1954年),字文叔。辛亥革命元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为此,民国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老人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格,而今,杭州各大名胜,还保留着他的碑题。灵隐的“灵鹫飞来”、断桥的“南无大日如来”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黄元秀老人1916年间,在杭州从田兆麟老师学习太极拳,数年后,他的肺结核得以痊愈。于是,他极力推广中华武术。他与叶大密老师、孙存周先生(孙禄堂之子)义结金兰,亦玉成武林之雅事。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会的顺利举行,黄元秀老人功不可抹。并在国术游艺会之后,他又竭力倡导建立浙江省国术馆,他担任董事一职。在接触众多国术名家的过程中,他兼收并蓄,分别向杨澄甫、杨少侯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杨式小架太极拳,向剑仙李景林学习武当对手剑。并着手从事武术文献的编撰工作。期间陆续出版了《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武术丛谈 》《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 》等书。为武术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杭州王祥根先生、戴培粟老师等都从黄元秀老人学拳。
建国后,黄元秀老人以居士身份,热中于佛教。他在杭州,乃至全国佛教界,都享有盛誉。据传,这位神奇的老人,知道自己死期将直,净身浴香后,置身棺材,请一帮居士为他念大日如来经,七天超度。於一九五四年--甲午歲二月十九日逝世,世壽七十一歲。
  从他的题岳飞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黄元秀老人的一生:
  想像背嵬军敌忾同仇,肯遂令外族横行中原板荡;
  苍凉南渡局伤心异代,且莫话西湖歌舞大将风流。


黄元秀先生谈杨家太极拳
吴永霖注:这是武林老前辈黄元秀先生(1884一1964)在杭州说拳的记录稿,时在1930年前后。1964年11月我在褚桂亭老师家中抄得现将全文抄出,供习练太极拳的朋友们参考。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禄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运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其意若曰,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乎?有如习骑马,粗浅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跃障碍物可乎?古人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实为至理名言。总之,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实为须臾不可相离。试问吾辈,何者为要?本人所说,皆属平庸之谈,卑无高论,倘读者能循次而进,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于健康上不无稗益。至于惊奇骇俗之谈,好高骜远之谈,是非鄙人所知矣。近日一般学者(非徒弟之列,指普通学者),往往求速求快,最好将太极拳五六步功夫、数十年学力,在一两月内学成。故近年学太极拳者,由北而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浸至于珠江流域,不下数十万人。即以浙江省而论,十几年来,亦有数千人.至今能稍有成就者,寥如晨星。即以普通能在推手上,将掤、捋、挤、按四字分得清楚者,亦不多见。其原因何在耶?一在求速,二在无恒,好高骛远者,决难成就。总之,吾人先从基础上练起,决无错误。第一求气血充足,然后能精神饱满,身体强健,务使架式正确,举动合法,使其有利而无弊循序而渐进不在思想之急迫,而在学力之勤惰与方法稳妥否也。杨梦祥(编者:即杨少候)先生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常使冷劲、断劲,偶一交手,肌肤辄痛,所指示者,类多应用方式,其工夫确得乃祖真传,惜非常人所能学,文弱者不堪承教,无根底者,无从领悟。且性情刚烈,颇有其伯父杨班候之遗风,同志中每兴难学之慨,故其名虽盛,其徒不多。
澄甫先生(即梦祥先生之胞弟)架子开展而柔顺,手法绵软而沉重,所谓丝绵裹铁弹,柔中有刚,好太极拳者均欢迎之。但仍不愿与其推手者,每一发劲,辄被扑跌寻丈以外为弟子者仍难领受其内劲滋味。余常问澄甫先生,教人何必如此。先生曰,如此,无以示其劲,若随随便便,模模糊糊,尔等何必来,岂不徒耗光阴,虚靡金钱耶?十八年秋(1929年秋),杨澄甫先生为浙江国术馆教务长,余常与推手。某次比演双按,杨老师顺势一扑,其手指并未沾着余之衣襟,而余胸中隐隐作痛移时。

  照常理而论,手臂既未接着,何来疼痛之感,殆所谓拳风者耶?余询之杨老师,杨曰:内劲耳,气耳。余至今仍不解其所以然也。据田绍先先生(即田兆麟)说,当年学习时,以拳劲击杨健侯老先生之腹,老先生腹一鼓,田已跌出庭外。而老先生仍安坐椅上,手持烟筒,呼吸如常,若不知有所举动者。后与澄甫比试被击于右肋而痛于左肋者月余。凡此种种,皆为技术上不可思议之事也。然考绍先之工夫,其手法之妙、出劲之沉,实非普通太极拳师所能望其项背。余非为其宣传,凡习太极拳有历史者,莫不知田绍先为太极拳名家也。他和武汇川(1890~1936)、褚桂亭(1892—1977)、陈微明(1882—1958)、董英杰(1897~1961)诸君,同为澄甫先生入室弟子,行道于南北者亦有年,声誉籍籍,颇为社会上人士所钦仰而手法各有不同理论亦各有其是。其他私淑者可知矣。以上所说拳法,各有特长,各尽其妙,不能从同,亦不能强同,其中并无轩轾可分,在学者更不得是此而非彼。要知种艺术,能立千年而不废,博得一般人士之信仰,其中确有不可磨灭之精义,令人莫测之妙用存焉。
据以上情况,无论系何师,一家所传,一人所传,其动作多少,皆不能同,亦不必尽同。不仅太极拳如此即弹腿一门有练十路者有练十二路者。此为回教门之艺,尚且有两种之分。又若少林门各拳,有岳家手法,有宋太祖拳,此传彼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惟情论总须一致,设或理论不同,则其宗派显然有别,不得谓为同门矣。以此质之海内专家以为如何?

  练拳一:练太极拳全套架式,每日学一二式,继续不断,以常人资质,约月可以学全。须经两月之改正。再加月之苦练,共计四个月,其式样姿势,即离开师傅一年,可以不致变换。若仅一月光阴,粗知大略,不经改正,则不得谓之学会。因稍有间断,其方向与动作早已走变矣。但每日仍须复习,不可间断,若每日两遍,能使纯熟,每日三遍,能增功夫,每日一遍,不过不忘而已。
  练拳二:学习拳架,自第一动起,至末尾止,谓之一套。其中名目百余,式式皆要紧密周到,而且要轻灵沉着,无有一式可以随便,无有一式可以丢顶。丢者离也,顶者僵也。四肢百骸从轻,从绵,从柔,轻而不可忽,绵而不可断,柔而不可疏。若注意而起僵劲,此所谓顶,便离太极门径矣,初学者切宜注意之。
  练拳三:练太极拳趟,其经过时间是愈长愈妙,有练一遍需40分钟以外者。练慢之后,亦需练快,有以几分钟内练完也有更快练法的。无论慢快,总以均匀为贵。谱曰:“无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初学之人练一遍,最少八分至十分钟。如经过五六年后,工夫略深,即可练快,惟须式式到家,不可因快而草率。至于架式分三种:初练宜高架子,继则四平架子(眼平、手平、腿平、裆平),再则功夫日深,逐渐近于低架子矣。由高而平而低,皆从工夫上来,不可强求,否则弊病百出,无益于学者。
  练拳四:练架子外面注意动作务使均匀,谱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部呼吸亦要均匀,若无事然。万勿并(编者:疑为“屏”字,有待高明释疑)气,心意不可呆滞,谱曰:“精神能提得起而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也”。此外,各变劲工夫,例如本系提手上势之劲,一变而为白鹤亮翅之劲,再变而为搂膝拗步之劲。各式各气,各式各劲,由此式而变彼式,交接之后,换式换法,换法换意,由换意而换气,由换气而换劲。此中变换转动之间,与学者内部之意气运用外部之四肢伸转开台有极大关系务须依照谱中各论,而适台之。
  练拳五:所谓增工夫者,即学者之气,日渐增长,不致气喘身摇,手足日渐轻灵,腿腰日渐柔顺,手掌足底日渐增厚,头部与两太阳穴日渐充满,精神充足,思虑周到,发声洪亮,耐饥耐寒,能镇定,能任劳,饮食充分,睡眠酣适等等。
  练拳六:修养拳技、拳法,虽皆有益,而学者,身体亦有相宜,乃有博学与选学之分别。如年富力强、环境许可者,不妨由博而约,各家门径,均可涉猎,结果则专修门。若年事已长,且有业务关系者则选其与己相宜者习练之,易于得益也。
  练拳七:例如身躯肥大者可学通臂拳、摔角等技;如身材中等而强壮者,可学搓角拳(编者:不知此系何拳,疑为“戳脚”之讹,待考)、八极拳、太祖拳,形意拳等技;如身体轻灵小巧者,可学地躺拳、猴拳、醉八仙拳等技,如年事已久、身体柔弱者,可学八卦掌、太极拳、金刚十二法等技。中国拳技繁多,今余不过举其大概而已。
  练拳八:专练拳架,是为运动卫身之术,修己之事也。学推手与散手,为攻避之法及练劲之术,敌人之事也。若年事已久,身有宿疾者,专练拳架,亦可却病延年。如年力富强,环境优裕,尽可专聘名师,为升堂人室之研究。
  练拳九:据友人云,太极拳中各式,实兼备各家拳式,全套中有八种法,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又有八种劲如退步跨虎为开劲,提手上势为合劲,海底针为降劲,白鹤亮翅为提劲,搂膝拗步为进劲,倒撵猴为退劲,抱虎归山为右转劲,肘底看锤为左转劲。又有八种式,如十字手、少林门为平马式;搂膝拗步,少林门为攻步式;下势,少林门为仆腿式;金鸡独立少林门为独立势;手挥琵琶,少林门为太极式;搬拦捶,少林门为坐盘式;栽捶,少林门为麒麟式;跨虎,少林门为悬脚式,共为八式。无论何种拳法,总不外此八式,故称拳师为“把势者”,实即八式之讹也。《八快歌》:行如风,站如钉,升如猿,降如鹰,捶赛流星,眼如电,腰如蛇行脚赛钻”。传统太极拳除八法八式之外,尚有八腿,如翅、蹬、起、摆、接、套、衬、采。清末时所练者仅有四腿,如左右翅脚(即踢脚)、转身蹬脚、二起脚、摆莲脚。现在竟致仅练翅、蹬、摆三脚,其他四法更无所闻。如接者,见敌腿来时,以我之腿,接敌腿而踢之,才谓之接脚。套者,见敌腿来时,套出而踢之。若敌从左方踢来,我套在右方踢之,若敌从右方踢来,我套在左方踢之,谓之套脚。衬者以我之脚踢敌脚内侧方,如衬其内,谓之衬脚。采者,即以脚横斜而采之,用在敌来我侧方时踢之,谓之采脚。此四脚极不易练,亦不易用,须有长久单练工夫为之辅助,不然不能应用自如。后来般教太极拳者,困不能使人人普遍学习,且年长身弱之人,实难习练,故除去之,但其应用之巧妙,踢法之齐备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踢腿要领:有“直、起、风、波“四字。直者,踢腿蹬脚,无论向前向侧,总须要直,若不挺直,不能贯彻功夫;起者:高也。踢腿蹬脚,皆要高.能高可满足企图,最小限度,也得踢过腰,练时能高,用时可以如意,风者:踢出蹬出时,央而有风声,此言其快不快无风,即不能出劲;波者:踢出之腿自腰际至脚尖,有波浪形状,表示腿劲贯到脚尖之意。有此四字,可以称踢脚要领齐备。不仅太极拳如是,无论何门何拳,基本要领,莫不如是,踢脚和踢腿不同,以脚尖、脚边、脚掌击人者,谓之踢脚蹬腿。以腿之全部打人或以腿之后跟打人者,谓之踢腿,其要领同。据此道中人云:“手如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八式无真假,指上便打下”,足见用腿之重要矣。
  练拳十:习练拳术,最要注意手眼、身法、步五大项。所谓手者,即掌、拳、肘和腕等动法;所谓眼者,即左顾右盼,或向上向下等看法;所谓身者,即肩腰胯等动法,如含胸拔背、转换等等;所谓法者,即拳术各种名式,如太极拳中各名称红拳中各名称、花拳中各名称,各拳各路,各套各法,不胜其述,要皆拳路中打人之方法也;所谓步者,是练拳人最易疏忽而最重要之事,步为根基,快速在步,稳固亦在步,着与不着在步巧与不巧而在步。此道中人曰:“手到脚不到,自去寻苦恼,低头与弯腰,传授定不高”,此两句话,五种方法皆说到矣。

  吴永霖注:到此为止,这些文字黄贵元秀老先生所写的太极拳要义。笔者在1964年11月住上海教月,帮助褚老师在人民公园教拳(晚上7:30—9:00,教形意拳)时,休息天在褚老师家中所抄录资料的一小部分,那时拳书买不到。只有抄录,我借抄的书有许多本。当时顾留馨老师要褚老师将传统形意拳教出来,褚老师因年事已高(73岁),就要我代为上课,由顾老师指派干事组织学员。我教十二形三个月,授课时褚老师亦在场。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陈微明注《太极拳论》


陈微明注《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阴阳生于太极。太极本无极。太极拳处处分虚实阴阳,故名曰“太极拳”。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我身不动,浑然一太极。如稍动,则阴阳分焉。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此言与人相接相黏之时,随彼之动而动。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与之密合,不丢不顶,不使有稍过及不及之弊。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人刚我刚,则两相抵抗。人刚我柔,则不相妨碍,不妨碍则走化矣。既走化,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我之势得其中,则顺矣。以顺黏背,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惟性一贯。
我之缓急,随彼之缓急,不自为缓急,则自然能黏连不断。然非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之拙力,不能相随之如是巧合。若两臂有力,则喜自作主张,不能舍己从人矣。动之方向缓急不同,故曰“变化万端”。虽不同,而吾之黏随,其理则一矣。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以豁然贯通焉。
着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用力既久,自然懂劲而神明矣。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意。不偏不倚者,立身中正,不偏倚也。忽隐忽现者,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此二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彼黏手,觉左边重,则吾之左边与彼相黏处即变为虚。右边亦然。杳者,不可捉摸之意。与彼相黏,随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抵抗,使之处处落空,而无可如何。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彼仰则觉我弥高,如扪天而难攀。彼俯则觉我弥深,如临渊而恐陷。彼进则觉我愈长而不可及,彼退则觉我逾逼而不可逃。皆言我之能黏随不丢,使彼不得力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容不顶之意。技之精者,方能如此。盖其感觉灵敏,已到极处,稍触即知。能工夫至此,举动轻灵,自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以上言外家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以力以快胜人。以力以快胜人,若更遇力过我快过我者,则败矣。是皆充其自然之能,非有巧妙如太极拳术之不恃力不恃快而能胜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太极拳之巧妙,在以四两拨千斤。彼虽有千斤之力,而我顺彼背,则千斤亦无用矣。彼之快乃自动也,若遇精于太极拳术者,以手黏之,彼欲动且不能,何能快乎?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能如平准者,虚灵顶劲也。活似车轮者,以腰为主宰,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胜焉。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谓“偏沉”,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有数年之纯功,若尚有双重之病,则不免有时为人所制,不能立时运化。
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若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阴阳即虚实也。稍觉双重,即速偏沉。虚处为阴,实处为阳,虽分阴阳,而仍黏连不脱,故能黏能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者,彼实我虚,彼虚我又变为实,故阴变为阳,阳变为阴,阴阳相济,本无定形,皆视彼方之意而变耳。如能随彼之意,而虚实应付,毫厘不爽,是真可谓之懂劲矣。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之后,可谓入门矣。然不可间断,必须日日练习,处处揣摩,如有所悟,默识于心,心动则身随,无不如意,技日精矣。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如有一定手法,不知随彼,是谓舍近而求远矣。
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与人黏连,即在黏连密切之处而应付之,所谓不差毫厘也。稍离则远,失其机矣。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太极拳之精微奥妙,皆不出此论。非有夙慧之人,不能领悟。此术不可以技艺视之也。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杨家太极拳老譜


金仁霖编 
编者按:很多年以前,笔者得到一本吴式太极拳》书里面有一些据杨家所传授的太极拳功夫目录,深以为奇,对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日收集了《杨氏老谱》,发现与当初那本书的内容差不多,很高兴,特放在博客里面。

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四正为掤履挤按,四隅乃采例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门位之封(卦),以身分步,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为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此动彼应(彼动此应)之谓也,学者欲求懂劲,当於此四字三注意焉。 
顶偏(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偏(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初学者,每犯此四字之病,必於推手之时,密密觉察,随时改去,改之既尽,方能达感觉灵敏,粘黏连随之域。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腿(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对待用功法守中正
欲求懂劲,须习对待,[即推手],推手分掤履挤按四手,学者必于此四手,用不动步推法,苦下工夫,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伸舒自如,无丝毫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
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履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先知四手得其真,采例肘靠方可许。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对待于人出自然。由兹往返於地天,但求舍己无弥病,
上下进退永连绵。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於(微乎)理也(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特借后天之武事,论之於身心,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者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太极拳之内劲则不然。以之持物,或不数斤,盖精气内壮也。若功成之后,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敌(待)之际,在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也。有文无武,谓之有体无用,武而无文,谓之有用无体。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勇(血)气之勇,有失本(来)面目,欺敌取败也;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矣。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反(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不著思量形相,而来往咸宜,自得曲诚之妙。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拳,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为长拳也。万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油滑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推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是(自)八门五步而来。站步四手,碾磨四手,进退四手,天地人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入上中乘之境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虽三,其成功一也。  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修者内外表裏成功集大成者,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中乘也;若惟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而成者,即下乘也。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练习之久,自得内之坚刚,然非有意坚刚,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於外,即迎敌之时,也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粘黏连随,已由懂劲达神明之域者,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功若是也。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元(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圆)为紧凑。方元(圆)规矩之至,熟能出此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的的思的,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在於填实,与沈不同也;双沈不为病,因其活泼能变,与重不等也。  双浮为病。在於漂渺,与轻不同也;双轻不为病,因其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半(病)者,半有著落也,偏者,偏无著落也。所以为病,偏无著落,必失方元(圆);半有著落,岂出方元(圆);半浮半沈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沈,失於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元(圆)也;半沈偏沈,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元(圆)也。  夫双轻不进於浮,则为轻灵;双沈不进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著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勇(致)於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沈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元(圆)四正之手,表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履挤按也。四隅,即四角也,所谓采例肘靠也。学者若不知方极而元(圆)。元(圆)极而方,方元(圆)循环,阴阳变化之理,焉能出隅之手哉!盖吾人外而肢体,内而神气,均贵轻灵活泼,乃能极四正方元(圆)之功。然或有於四正之手,犯轻重浮沈之病者,则有隅手出矣,譬为半重偏重。
太极平正(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至(曰)顶头悬也。二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沈,则偏显然矣!故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准,使顶悬腰松,尾闾中正,上下如一线贯串,转变全凭二平,分毫尺寸,须自己细辩,默识揣摩,容(融)会於心,迨至精熟,自能随感斯应,无往不宜也。车轮二,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有如淩霄箭。滋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紧凑之后,再求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分而毫,盖慎密之至,不动而变也。
太极膜脉筋血(穴)解
节摸(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尺寸分毫得之,而后求之。络(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气皆无。暗抓络节至半死,伸脉拿之似亡军,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哉。若欲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真传不可。
太极字二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开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屈伸动静,[於己於人],起落急缓,[於己於人],闵(闪还)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气也,於人手也。转换进退,[於己身也,於人步也],顾盼前后,[(於)己目也,(於)人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此八字,关乎神者也。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接关乎神气,俯仰关(乎)手足也。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因手足无著也,俯为一叩,仰为一反,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对待之时,俯仰最当留意,时时在心,手足不使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如断而未断,见隐如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心意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患不粘黏连随哉。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辨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於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络(膜)拿脉、抓筋闭血(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节不量,由按而得。拿不量,由摩而得。抓不量,由推而得。拿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此四者,无(虽)有高传,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论(能)贯通矣(焉)。
太极补助(泻)气力解
补泻气者(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则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懂劲先后论
未懂劲之先,易犯顶匾丢抗之病,既懂之后,又恐(犯)断结(接)俯仰之病。然未懂故犯病,既懂何又犯病?
盖后者在似懂未懂两可之间,断接无准,则视听未正确,尚未达到真懂劲之境焉。何为真懂?知瞻眇颜盼之视,起落缓急之听,(闪还撩了之运,转换)进退之动,斯为真懂劲。乃能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巧。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去就(就去)则升。而达神明之域。既明矣,则往后行(坐)住卧、一动一静,均须谨慎在意,盖无往而非功夫矣。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凡未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功,不过未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分毫也。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矣。  又必详知膜(络)脉筋血(穴)之理,存亡之手,生死之穴。而点穴之要,又在於(闭)之一字也。
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之下,腕上实者如(为)掌,五指之首为手,五指皆为指,五指组笼为捶。言其用处,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知(删除)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捶有搬拦,指裆,肘底,搬(撇)身,覆捶。掌有搂膝,换转,单鞭,通背,串掌。手有云手,提手,合手,十字手,反手。指有屈指,伸指,捏指,闭指,量指。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指有五,各有(其)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为手指。其(一)用之为施(旋)指、施(旋)指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手指,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指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正(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法,亦不易为也。其次,有对掌、推小(山)掌、射雁掌、掠(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湾弓指、穿梭指、探马手、湾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胯(跨)虎手、通山捶、叶(腋)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转。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於自然,又何虑些些(须)之病也!

口授张三半(丰)老师之言
予知之数(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一身之主也,人之身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借(备)动动,安安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后学者,以效先觉之所知能,盖其知能虽人因(固)有之,然以迷故,以渐消失,非效先贤,不可(复)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之道,而不以武事修身传也,至予得手舞足蹈之采战,惜阴补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备於一身,非如邪道之以男女后天色身为采补也。予之传斯武事,即本此意,借假修真,以求进於了性保命之境。非徒作技击之末也。然即施之於技击,亦与己身之采战之理相同。盖己身遇对待之数,则为采战也。是即汞铅,於人对战,坎离兑震,阳战阴也,为之四正,乾坤艮巽,阴采阳也,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之阳以战之,退步之阴以采之,左顾之阳以采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门者,为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夫修身入手,无论文武,及成功一也,之(三)教,之(三)乘,之(三)原,不出太极,顾后学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后世也可。
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夫人身之成,由得先天之性命,后天之精血形骸,然人既坠尘也,为七情六欲所迷,本性自失,故贤者欲求复本,不得不加修炼,修炼之道,或由文,或由武,练太极,即由武入也,由命而返性,由假而返真,故足蹈五行,手舞八卦,皆先天地之理也,迨夫日久功深,自能内外合一,尽性立命,然其要在一诚字,盖意诚心正,乃能致知格物,而归先天大道也。
太极拳真义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症(应)物自然,随心所欲,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界(皆)奇,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黏连随俱无疑。采例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轻灵并坚硬,得之环中不支离。
心会歌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主宰(宾辅),指掌为第二之主宰(宾辅),足掌为第三之主宰(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定)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道因何得,表裏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发(旋)之於足,行之於腿,纵之於膝,活泼于腰,灵通於背,神贯於顶,流行於气,运之於掌,通之於指,敛之于髓,达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於胸,往来於口,浑噩於身,全体发之於皮毛。
功用解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相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中定。
用功五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非口问,是听劲,慎思时时想念,明辩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非在不得已时,不与人交手,与人交手,先有夺人之气,交手时,拦其手谓之头门,制其肘,谓之二门,截其膀根,谓之三门。每一出手,应先制其膀根,是谓登堂入室。停顿时,宜沈著加力,转关处,宜活泼随机。
练拳总以用功为主,力是自然之力,不可勉强加力,一身气血周流,方能浑元一气。
初学拳,切勿猛进

Friday, August 26, 2011

驳斥瞿世镜对顾留馨的毁谤


《杨门太极 鉴真辨伪》之五
驳斥瞿世镜对顾留馨的毁谤



             文/ 顾元庄  唐才良

瞿世镜在他著作《杨式太极 两岸一家》中,对顾留馨先生极尽污蔑毁谤之能事。他不禁发泄对顾留馨先生的不满,更主要的是借以发泄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不满。这已不是一般的是非问题了,因此,有必要对有关的事实进行澄清,并对瞿世镜不负责的毁谤给予批驳。

先看看瞿世镜是怎么在书中对顾留馨先生恶意中伤的。他在第74-76页中说:“1926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年人陈微明致柔社,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习杨式太极拳,两次学拳均不满一年,养生拳尚未练顺,更谈不上任何太极功夫”。接着又嘲讽说:“顾氏於1934年入共青团,不久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其对革命有功,解放后曾任黄浦区区长,1950年任上海市武协主席,后来又主持市体育宫工作,成为上海市武术界最高领导人,地位崇高,极受尊重”。瞿以先褒后贬的手法向顾先生大泼脏水。“上海具有如此丰富杨氏太极拳第四、第五代人材资源,若顾氏不负党与人民重托,加以精心呵护,妥善管理,则发扬中华武术精华大有希望。可惜事态发展并非如此。顾氏本身并非武师,却以武坛盟主自居,说一不二。”“顾氏深知功力深厚之第四代杨门前辈无法驾驭,故将傅钟文升格为杨氏太极拳‘代表人物’,借助各种传媒大树特树,并且故意冷落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等资深前辈,聘请傅钟文在体育官教杨氏拳架,聘请张玉在武协教杨氏推手。陈微明因爱徒赵敌七被日本人暗杀、独子陈邦武英年早逝,心灰意冷,吃素念佛,又遭唐毫、顾留馨批判,愤郁而终。田作霖晚年贫困交迫,丧葬费由复兴公园武术组长张玉出面募集。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体育宫谋一教练职位,只能以民间艺人身份,在公园设场授拳,无固定工资收入,有时不免借酒消愁。某弟子送两瓶高度白酒,与田师伯共饮。弟子走后,田师伯举杯独酌,将所剩之酒饮完。翌晨,家属呼唤田师伯起床,始发觉其酒精中毒身亡。”瞿某不仅把顾先生描绘成武坛恶霸,而且简直当作杀人犯来控诉。他似乎感到意犹未尽,还要告诉海内外各方拳友,上海的太极拳受“无产阶级革命家”“极左路线之干扰破坏”,因此,“不宜局限于官方管道”。把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太极拳活动说得十分黑暗可怕。他在第92-93页上说:“不幸此种苦练出真功夫之传统受到极左路线之干扰破坏。上海出了一位太极名人。此公乃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九二七——一九二八年在致柔拳社学杨氏养生拳架各一年,然后入精武体育会以普通会员身份学吴式养生拳架。两次向陈发科学陈氏太极拳,每次半个月。此公从未拜师入门练太极内功,实为不折不扣之操友。不料此操友居然成为说一不二的上海武林盟主”,“此公长期把持拳坛,将太极健身操与太极拳武术混为一谈,实在令人难以苟同。因此,各方拳友如欲来沪切磋拳艺,不宜局限於官方管道”。够了,瞿世镜攻击毁谤顾先生的话,如同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再摘录下去会倒读者胃口的。

那么,顾留馨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武术上,顾留馨先生是中国武坛公认的武术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1岁即跟一位崔姓老师学南拳,15 岁从保定人宫荫轩学习金刚腿、八方刀、骑枪棍术。18岁进中国国技传习所,师从刘震南习六合拳。1927年入致柔社向陈微明先生、进汇川太极拳社向武汇川老师学杨式太极拳。加入精武会后从徐致一、吴鉴泉学吴式太极拳。他曾向孙禄堂请教过形意拳、八卦掌;又远同学吴云倬向四川人林济群学松溪派内家拳套路及枪、棍、剑;向天津傅彩轩学“拦手门”实打之法,向友人田毓莱学习满清善朴营的摔跤技术。杨澄甫、杨少侯二位宗师南下上海传艺,顾先生曾当面请益拳架和推手。解放后,又从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他是痴迷武术、博采众长的武术家。

政治上,顾留馨先生早在1934 参加青年团,尔后加入共产党,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常务干事期间,并与史良、沙千里、吴雪之、赵朴初、李佰龙等社会著名进步人士交往甚密。在救国会七君子案被牵连,他同陶行知、任崇高、张仲勉、陈卓、罗青、陈道弘等七人(史称小七君子)一道被反动派提起公诉,并与任崇高被拘押于苏州监狱,后经挚友唐豪律师的严正辩护始获释。他办的爱文书店,是中共地下联络站,曾向苏中解放区输送很多进步青年。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黄浦区区长。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身不由己,遂重新练拳,以强体魄。一九五二年后调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工作。一九五八年,自请调往市体委、任市体育宫主任,专抓武术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武术的普及、推广和理论研究工作上,并开设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少林拳等十三个学习班,开办各拳种讲演会,举办武术表演会,创办公园武术小组,以广传习。对上海市武术集训队则聘请名师传授,从中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期间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主编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
由于政治可靠、品德优秀、武功卓越,1957年,受国家体委派遣,赴越南河内向胡志明主席,以及军委、体委干部传授中国的太极拳。在国内,他多次受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广州等地给中央领导及机关工作人员授拳。其中叶帅、贺帅、邓颖超、宋庆龄等伟人及华东局、华北局、上海市委等党政机关干部都向顾先生学过拳。1977年和1980年,顾留馨先生两次应邀去日本讲学,展现推手技艺,为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贡献。

顾留馨先生主持上海市体育宫和上海武协的期间,组织出版了《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这几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还写了《简化太极拳》、《太极拳研究》、《怎样练好太极拳》、《太极拳术》、《炮捶——陈式子太极拳第二路》、《精简杨式太极拳》等著作及百余篇文章,真是“著书立说,嘉惠后学”,功勋卓著。

瞿世镜给顾留馨先生硬套的“罪状”有三条。一,辜负党与人民重托,“害死”在了上海的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如田兆麟的死等。二,长期霸持上海拳坛,以极左路线干扰破坏中国武术。三,大捧特捧傅钟文,故意冷落田、田、陈资深前辈。
先说第一条“罪状”。瞿世镜说:“上海具有此丰富杨氏太极拳第四、第五代人材资源,若顾氏不负党与人民重托,加以精心呵护,妥善管理,则发扬中华武术精华大有希望。可惜事态发展并非如此。”“ 陈微明……又遭唐豪、顾留馨批判,愤郁而终”。“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体育宫谋一教练职位,只能以民间艺人身份,在公园设场授拳,无固定工资收入,有时不免借酒消愁。……始发觉其酒精中毒身亡。”等等。

瞿世镜用模糊不清的手法指责顾留馨辜负了“党与人民的重托”,没有“加以精心呵护”,但实际上明确告诉人们:顾留馨对陈微明、田兆麟的死,是有责任的,简直犯了过失杀人罪。这种种说法使顾留馨先生在国内外读者中留下极其恶劣的影响。为了捍卫顾留馨先生的名誉,我们强烈要求瞿世镜必须拿出明确的证据,来证实顾留馨先生确实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来证实陈微明、田兆麟的死亡与顾留馨先生有责任关系。陈微明愤郁而终是否是遭唐豪、顾留馨的批判?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批判了什么内容?对陈微明的死亡究竟有何种关联?瞿世镜必须拿出证据来。顾留馨是在哪一年正式接任上海市武术工作的?田兆麟等人的工作应该由谁来安排?顾留馨有没有安排工作的人事权?瞿世镜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顾留馨能安排而故意不安排的事实。瞿世镜如果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你的行为已经构成诽谤罪。如果瞿世镜不公开赔礼道歉,消除散布的流毒,我们将向法院提出控告!
解放前教拳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一个武术名家的收入与大学教授相当。解放后,由于经历战乱,百废待兴,又逢抗美援朝,国家财政状况比较困难。就业等问题也是新中国面临的难题。国营单位的职工实行供给制,这也是度过困难的一种办法。当时大家都在过艰苦的日子,势必影响到以拳为生拳师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状况发生困难也是能够理解的。但这一切难道都要由顾留馨来负责吗?瞿世镜你也是经历过那个年代,你难道心里还不清楚这一些?你究竟是对顾留馨出于什么个人仇恨才这样硬说?还是你对共产党的新中国有仇恨才借题发挥?
瞿世镜给顾留馨先生套的第二条“罪状”,是长期霸持上海拳坛,以极左路线干扰破坏中国武术。新中国成立,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开展了一连串的政治运动。肃反、三五反、镇压反革命、清除反动道会如一贯道等,运动一个接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定记忆犹新。这些运动也必然深入到武术界。当年,一位有血债的少林拳术家被镇压,这对武术界是一个很大教育;一位吴式太极拳名家,因是一贯道坛主,差一点被镇压。顾留馨先生得知后站出来为他证明没有任何罪行,才从宽判处管制。这些运动中是否存在极左路线?是需要用事实来分析。即使有,与顾留馨又有什么关系?当时顾留馨担任的职务是黄浦区区长,后调市工商局、市商业局的工作,与武术界有什么搭界?瞿世镜干么要给顾留馨先生扣尿盆?1958年顾留馨调任上市体委、上海市体育宫。之前,他受党和国家委托,赴越南教胡志明练太极拳。之后,组织武术界多次交流活动;积极推荐武术青年精英参加全国性大型比赛;“引进”优秀拳种与拳术家来上海表演及传授拳艺;组织出版大量的拳术专著。这些业绩是有目共睹的。瞿世镜只要不昧良心,是不应该闭着眼睛说瞎话的。瞿世镜硬说顾留馨先生以“极左路线之干扰破坏”中国武术,请问顾先生是怎样干扰的?怎样破坏的?请拿出证据来。否则,你瞿世镜必须承担诽谤的后果。

瞿世镜攻击顾留馨先生“极左路线之干扰破坏”太极拳,无非是指责他推广的是太极操,不是太极拳。屡屡嘲讽顾留馨是“操友”。“此公长期把持拳坛,将太极健身操与太极拳武术混为一谈”。瞿世镜能不能把指责的东西说得具体些。模糊的手法也可以杀人。如果有人说:“瞿世镜与他的小姨子有点那个嘿嘿……”这会使听众产生什么样的联想?(但愿他没有小姨子)。党和政府普及推广的简化太极拳等拳,即使是太极操,能使亿万人民得到健康,何罪之有?这是难道是顾留馨先生应负的责任?瞿世镜为何对党和政府的功绩耿耿于怀,咬牙切齿?我们讨论太极操与太极拳的区别,无非是希望太极拳能进一步继承提高发扬,并不是用来嘲讽他人,更不是用来攻击他人的。瞿世镜屡屡用来攻击他人,是什么德性?  顾留馨与唐豪认为太极拳不是张三丰创造的,这是个学术争论问题,谈不上什么“极左极右”的。学术讨论不要象“四人帮”那样,动不动就扣帽子打棍子。张三丰在传说中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来证明他的存在,当然可以留待以后有新的发现。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党员,一个无神论者,宣传无神论的观点何罪有之?瞿世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拿事实说话,拿你的考证来说话。切记!不要乱扣帽子,不要乱打棍子。这点黄景华没有叮嘱你吗?
再看第三条“罪状”是大捧特捧傅钟文,故意冷落田、田、陈等资深前辈。傅钟文真的是硬捧出来的吗?田兆麟等人是故意冷落的吗?
先谈傅钟文。黄景华、瞿世镜在书中对傅钟文的攻击、讽刺挖苦随处可见,咬牙切齿,简直是象被挖了祖坟一样仇恨。这是为什么?傅钟文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人们不知道有黄景华的存在。一句话,挡了他们的道。黄景华假惺惺的讲:“彼意欲独霸上海武坛,此人是我同门师侄,岂可同室操戈?让他一步,成全他便了!p134这段话活象两只狐狸在阴暗的角落里说自慰话,一般子酸醋味! 呸!傅钟文的成功是你黄景华让出来的吗?198810月,国家体委授予傅钟文中国国际“武术贡献奖”,是你们让的?1992年,傅钟文被国际奥委会瑞士总部授予“奥林匹克奖章”又是你们让的吗?!这些就奖章是不是该发给你们才舒服? 1936年杨澄甫在上海逝世。范桂馥资助500大洋给傅钟文,由傅帮助料理一切治丧事宜,傅钟文、钟元、郭子荣及杨家族人护送少侯、澄甫公灵柩回永年安葬。那时你黄景华在做什么?1944年,傅钟文在上海创立永年太极拳社,传授太极拳拳艺,你们又在干什么?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傅钟文发起组织了一个30人的永年太极拳社表演队,并制作了统一的社服,深入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进行宣传,歌唱新中国,扩大了太极拳在人民中的影响。在全国铁路系统第一届运动会及华东机关干部运动会上,受到陈毅市长的亲自检阅与表扬。1951年,傅钟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投入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进行多次专场表演。1956年,他在全国十二省武术比赛中担任裁判,受到贺龙元帅接见,这难道也是大树特树?19591963年,根据杨澄甫的传授并结合太极拳理论,整理编写写了《太极刀》《杨式太极拳》两部著作,无保留地传播杨式太极拳。傅钟文老师的学生成千上万,遍布世界各地。 举这些例子足够说明傅钟文的成功是靠他的爱国之心,靠对太极拳的热爱,靠他的努力,靠他的贡献,靠社会大众对他的承认与肯定!这不是靠某个人硬捧能捧出来的。黄景华、瞿世镜对傅钟文百般妒贤是没有用的,对他恶毒攻击是要遭报应的。瞿世镜书中满是“同室操戈”,还充什么正人君子!再说,黄景华、瞿世镜不仅仅是对傅钟文、顾留馨发泄不满,更是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不满,骂党和政府草芥人命,让一些太极拳名家凄凉而死;怪外行领导内行,让一个不懂武术的人独霸占武坛;怨党和政府看走了眼,去重视“棉花店小伙计”,把奖章颁发给“徒有虚表”的“操友”,而没有重视多才多艺的黄瞿之辈,使他俩愤恨终天。瞿世镜的心态实在阴暗,借囡骂媳妇不算,还要告诉台湾及其它国外的朋友等,“不宜局限于官方的管道”,他究竟要想干什么?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微明、田兆麟等一些第四代传人,生活状况不佳,“病贫交迫而死”,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其中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他们个人的因素。他们在新旧社会的转换过程中,不能很好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瞿世镜说他们是:“田作霖、陈微明只知道练拳必须有真功夫,不知道一切须服从党的领导”。在解放初,甚至在现在,“不知道一切服从党的领导”是什么行为?是违反宪法的行为,那么党和政府又为什么一定要把你奉为上宾供养起来?“自然心中不服,摸摸光头装糊涂”动不动要“出手几红”,又怎么能与社会相融?田兆麟不能在体育宫谋得教练职位,能怪顾留馨吗?顾留馨虽然在1958年调任上海市体委、上海市体育宫工作。前后一段时间在越南、在北京等地教拳,待他正式着手体委事务的时侯,陈微明、田兆麟等名家已不幸相继作古。但即使他们没有亡古,顾留馨有没有能力安排他们职位?上世纪五十年,国家事业机关的人事权在人事局,企业单位的人事权在劳动局,并不在单位本身。单位必须编造编制计划报请人事局批准,然后由财政部门增拨工资总额。而且,假如顾留馨先生有了用人的权力,在当时的劳动用工制度下,能否聘用68岁的老人?傅钟文、张玉相对年轻些,当年尚未超过退休年龄,容易得到上级批准。这不存在提高谁,冷落谁的问题。瞿世镜为了让顾留馨对几位武术名家的死负有责任,故意把他担任上海市体委、上海市体育宫的时间提早到1950年,足足提前了8年,其用心十分恶毒卑鄙。

瞿世镜对顾留馨的恶意中伤不是一般的学术讨论,不是言论自由的问题,而是诽谤的行为,严重侵犯了顾留馨先生的名誉权,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此,瞿世镜必须登报作公开赔礼道歉,否则,顾留馨家属决不善罢甘休,读者也不会原谅的。

杨澄甫是饕餮者吗?


《杨门太极 鉴真辨伪》之二
杨澄甫是饕餮者吗?


文/ 唐才良
瞿世镜笔下把杨澄甫糟蹋成一个“喜荤厌素”“狼吞虎咽”的绿林草莽,或“日本相扑武士”式的饕餮者。又是一个不练功的懒汉,是一个管不住嘴巴,乱吃吃出病来,以至吃死的蠢夫。看瞿世镜是这样描写杨澄甫的,“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猪蹄及家禽各一只。景华师初到杨家之时,见澄甫公狼吞虎咽,好比《水浒传》上之打虎将武松,大吃一惊。”“澄甫公成名之后,不再苦练,”“而食量丝毫不减,体重增至288斤,而喜荤厌素,胆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肿,并非肾病,乃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之恶果也。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瞿世镜被人质疑后,又改口说“此等饭量与体重,不过与日本相扑武士旗鼓相当”。

请看家注意,瞿世镜写的是 “每餐”,不是一餐,更不是偶尔一餐。那未,不算午后和夜宵之类的糕点点心,一日三餐,杨澄甫每天的食量:高庄馒头90个、猪蹄3只、家禽3只。折算一下,杨澄甫每天食用面粉6750,即13.5斤的干面粉;猪蹄,前蹄后蹄平均算每只2.5斤重,一天起码7-8斤的猪蹄;另外加上3只禽。禽比较难以折算,因为瞿先生没有标明是何种禽类。不会是麻雀这样大小的禽,应该是鸡、鸭、鹅吧。就算是鸡,解放前食用的鸡,与现在用激素催生的鸡不太一样。现在的鸡30-40天即可食,解放前的鸡一般养好几个月,甚至经年才能食用。象品种“九斤黄”的鸡,重达九斤以上。一般鸡4-5斤重。3只鸡该有多重?少算一点,每天食用10斤鸡肉吧。这些食物量,还只是干货净重,不包括汤菜液体的重量。如果杨澄甫一家人一起食用,即使包括那些蹭饭吃的黄景华在内,也不算少了。如果只是杨澄甫一个人食用,那足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可惜自称是杨家“文书”的黄景华,当年还没有申报吉尼斯的意识,使我国少了一项世界记录,实在可惜。

路迪民先生批评瞿世镜对杨公“描写失实”,用的是“小说笔法”,瞿世镜不仅不虚心接受批评,反而挖苦路先生“不知路君是否见过解放前上海点心铺之高庄馒头?” 说起高庄馒头,我没有见过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点心铺之高庄馒头”,但见解放前的高庄馒头,与解放后的高庄馒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不知道瞿先生说的高庄馒头究竟有多大?乒乓球大?鸡蛋大?拳头大?能够引起黄景华“大吃一惊”,感到象“狼吞虎咽”的馒头,决不会很小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专门向点心铺老板请教。但又不放心,怕碰到忽多忽少的奸商 ,以至影响到馒头重量的正确性。所以,我又上百度网查相关的资料:在高庄馒头的制作的条目中介绍“……然后再将面团搓成长条,均匀地揪成小剂,每个约合干面粉75。再揉成高约8~9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圆柱状,顶部为球面形状,底部为凹形”。每个约合干面粉75,这重量不知瞿先生能否认可?175干面粉,相当1.5两。302250,合4.5斤干面粉,则一天用13.5斤干面粉,不包括水分。这样算没错吗?不算肉食光吃馒头,杨澄甫一天的食量远远超过正常人的好几倍。好几倍,不是一倍二倍之多,正常吗?练武的人食量比一般的人大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有这么大的吗?武术大家桂亭,他的食量比一般人略多而已,没有这样“狼吞虎咽”的。郑曼青著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73页,例表说明习拳前后对照。饮食栏“饮食照常。但可以增加而有以限止之耳。无寒暑口味均佳。”武术大家一般都是“半个医生”,怎么会不懂养生之道,放纵自己暴饮暴食?他们都懂会得“可以增加而有以限止之耳”,难道杨澄甫不懂养生吗?放纵自己成为饕餮之徒。黄景华、瞿世镜也不懂吗?而且硬说杨公体重达到288斤!太夸张了!我不知道这288斤,瞿世镜是怎么想出来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称重不太方便,不象现在马路边上都可找得到称重的磅秤。而且明确的是288斤,不是289斤也不是287斤,那么的精确,精确得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201146上午,我们专门拜访杨澄甫儿子杨振国老师,谈到杨公澄甫的饮食情况。杨振国老师介绍:“我们杨家在上海时,有专职厨师,父亲从不在外面吃饭,更不会出去吃早茶之类。瞿世镜是在瞎说瞎编。我们弟兄几个都是和父亲一个桌子上吃饭的,他是用小碗吃饭的,那有瞿世镜说的那样吃法,什么狼吞虎咽,完全是胡说八道。他的饭量难道我们不清楚,他反而清楚?而且我们根本不认识黄景华这个人。” 杨振国老师的弟子张立歧先生插话说:“这个姓瞿的不懂内家拳,练内家拳的人,即使饭量增加,也不是成倍的增加,稍有增加而已。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精足不思寒,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这个人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还跑出来吹什么牛!”。  杨振国老师还介绍说:杨家人当年是以拳为生的,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是从小就要练功的。哪有到了三四十岁才练功的?我父亲早早成名,成了名不练功怎么教人家?他的几个徒弟都是功夫十分了得的,做师傅的只说不练,徒弟们会怎么想?不练不行的。我父亲身体强壮魁伟,看上去有些胖,但绝不是虚肿。到广州后水土不服,疝病发作,治疗不当至死。当年没有青霉素,否则这种病不会死的。象盲肠炎(阑尾炎)现在是小手术,在当年是搞不好要死掉的大病。瞿世镜说他是心脏病死的,有什么根据?有病历吗?拿出来看看,胡猜乱讲!不要相信它,这种人的人品一定很差。

杨澄甫的死因确实不是瞿世镜胡说的那样:“喜荤厌素,胆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肿,并非肾病,乃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之恶果也。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杨澄甫的次子杨振基和四子杨振国两位老师早些年就杨公病死原因作过答复,他们回答事情的经过:其父亲杨澄甫是1936年不幸逝世于误诊事故。头年,杨澄甫到广州一带教拳,因为不适应那边的湿热气候,得了疝气。他家在上海,夫人又不在身边,便回到上海进行治疗。在他治病期间,他的一个表亲出于好心,为他找了个民间秘方,说是按方洗洗就可痊愈。杨即按此方抓了草药进行诊治,结果患处出现了红肿,然后很快出现感染,导致急性中毒,后抢救不及而死亡。这一过程与瞿世镜在书中描述的完全不同,而且根本没有什么黄景华请医问药、揣尿倒屎的事。在抢救不及的情况下,也根本不可能叫黄景华写信,让张庆霖专程来上海传授内功心法给黄景华。

瞿世镜被路迪民先生批评之后,恼羞成怒,一面挖苦路先生;“不知路君是否见过解放前上海点心铺之高庄馒头?”“如路君年轻,不知高庄馒头及金针为何物,尚可为其解释。路君练内家拳多年,饭量及丹田岂能毫无变化?如果路君所练之太极不含内功,则彼所言之杨氏太极,并非余心目中之杨氏太极,两者名同而实异,不知如何沟通?!”他一面又将馒头“缩水”,变成“新战士一顿可吃10个馒头”“至少相当于20只高庄馒头”“此等饭量体重与日本相扑武士旗鼓相当,何足为奇?”瞿先生挖苦的话说得太过分了。

本来在网上看瞿世镜的文章只是一笑了之,网上什么东西都有,不足为怪。但看到瞿世镜对路先生耍无赖的态度,我不由得也要出来评论几句。
一,瞿世镜是用写小说的手法编造杨式太极的史料,失实了,认个错,大家都会谅解的,又何必要耍赖皮。你实际上是在把杨澄甫写成《水浒传》的草莽人物,就算你手下留情,把他比作武松,没有比作黑旋风。只不过瞿先生写小说的本事也太差,弄出个史料不象史料,小说不象小说,不伦不类的东西。为了混一点稿费,太对不起掏钱买书的读者。
二,瞿世镜一开头形容杨澄甫“食量极大”“狼吞虎咽”,弄得黄景华“大吃一惊”,而且黄某人念念不忘,过了几十年还要当作秘闻告诉瞿世镜。虽然瞿某后来又改口,连说与二个“相当”,与新战士相当,“与日本相扑武士旗鼓相当,何足为奇?” 既然“何足为奇”,当初又为何“大吃一惊”,大惊小怪,而且还要到处宣扬,嘴巴上吹吹还不够,还要写书吹到全世界去。究竟是黄景华一惊一乍神经有毛病?还是瞿世镜别有用心,存心诋毁杨澄甫?

三,瞿世镜讽刺路迪民先生“练内家拳多年,饭量及丹田岂能毫无变化?”我想,路先生的即使饭量有变化,也决不会“极大”到“狼吞虎咽”的地步。我到要反问一句,你瞿某人在书中把黄景华描写得功夫十分了得,好象杨家的学生数他最厉害。不知道他食量又是几何?每餐能吃多少?能不能每餐吃30只高庄馒头、1只猪蹄、1只禽什么的?而且你在书中说明他是个蹭饭者,吃饭不掏钱,不吃白不吃的角色,他一顿能蹭多少?黄景华教了你这么个的徒弟,自吹内家功夫十分了得,那么,你的丹田有没有变化?饭量有没有增加?你瞿某人一顿又能吃多少?请说给我们听听。路先生批评你,你不服气,你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当场吃给他们看看,证明你的话没有错。即使你一下子吃不了30只高庄馒头、1只猪蹄、一只禽,减少一些也行。你毕竟要比杨澄甫蹩脚得多,打点折扣减少点量大家都能理解。这样吧,你瞿某人先饿上一天,然后一顿吃20个高庄馒头,或者相当“10只实心馒头”、半只猪蹄、1只鸽子。也可以慢慢地吃,不用狼吞虎咽,吃光了再来找路先生论理。如果吃不了,最好免开尊口,你吹嘘的什么东西都是假的,不要再出来出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