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0, 2011

一代奇才郑曼青(1902-1975)站长改编

一战成名


一位金发碧眼、身材高壮的年轻人双臂左前右后摆好拳击的架势,冲向3公尺外的瘦小东方人,一近身快速挥出右拳,小个子身子微往左侧,大个子庞大的身躯不由自住地往前冲,差一点脸朝下摔到地上。大个子很快站定,转过身用恼怒中混合不信的眼神注视小个子。突然又发动攻势,以更快的速度挥出左拳,结果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左右方位的互调。大个子怒吼一声,合双臂跃起向下击向对手,小个子头微朝后仰,右掌已在大个子的腋下接触,在旁观的人来不及为小个子担心的一瞬间,大个子头重脚轻地往后飞,停不住。小个子以更快的身手跟上,手把住大个子的手臂,一下就把体重有他二倍多的大个子拉住。在短暂的宁静之后,掌声爆了开来,久久不停。

这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在重庆的英国大使馆所发的事,大个子是英军访华团的一员,瘦小的东方人是郑曼青先生。他们是应众人的要求所作的友谊表演,郑先生所使用的功夫是太极拳。

出生

1902年出生于浙江永嘉的郑先生,原名岳,字曼青。他有“五绝老人”的称誉,五绝所指的是诗、书、画、中医和太极拳五种绝艺他原本家庭富裕,但是一场火烧去了家族大部份产业。

年幼的时候活动力强,想到那里就到那里,心里不知道有害怕这一回事。9岁时有一天捉蟋蟀追到一扇旧墙旁,鬼使神差地墙倒了,一块落砖打伤他的头部,让他头破血流,昏睡地上好久。之后,只要用脑想事情久一点,头就会痛。幸好他人很聪明,记性又强,摸东西很短的时间就能领会。

他十岁左右正式拜师学画,5年就建立了相当名气。同时他对于中国文学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诗下了功夫,写诗的水准远超过他的年龄。

1920年,当代名诗人罗瘿公在报上看到他写的诗,打听他的住处,登门请他到北京郁文大学代课讲诗;虽然他以不够资格来推辞,但在罗瘿公先生的坚持下,郑先生只得硬着头皮上阵,结果学生给他不错的评价。

书画成名

在郁文大学时与同校的书画名家(师)来往密切,相互切磋,如鱼得水;也因此获蔡元培先生的赏识。不久蔡先生推荐他到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教诗,同时也把他推进上海艺文界,每日得空便与同好名家吟诗作画,好不畅快。1928年,名气快速上升的他当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

1931年,黄宾虹先生与郑先生共同创办中国文艺学院,黄先生成为首任院长;黄先生特别坚持请郑先生担任副院长。这件事成了当代学术界经常谈论的话题,大概是惊奇、羡慕、推崇之类的话。一个人年未三十就担当这么高的学术行政职位,确实是不多见,对郑先生的成就是极大的认定。

中医缘分

然而儿时的意外并没有离开郑先生,他一直有“身体较弱、头痛、想东西太久脑子会空掉”的状况。讽刺的是,他年纪轻轻就担任教职,每天吃粉笔灰,让他染上肺结核,对他的身体可说是雪上加霜。可想而知,他经常的课业就是找医师看,这家看不好换一家。最后找到了号称安徽九代名医的宋幼庵大夫,身体总算有重大的改进。跟宋大夫熟了,他发现宋夫不只是医术好,学问也有相当造诣,对医理的表达是引经据典、条理分理,深深吸引了郑先生的好学心。有一天,他心里想:“我医自己的病,能把别人的病医好不是更好吗?”于是就拜宋先生为师学医。这一学世上又多了一位郑国医,专妇科、骨科,而治血友病更是名噪一时。日后当选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以及公会选出的国民大会代表,从这里就可看出他的医学成就。

太极缘

1929年,郑先生遇到杨家太极拳的传人杨澄甫先生到上海教拳,就很高兴地跟杨大师学拳。据闻练了太极拳,治好了他的病,并强身健体。有一天,杨夫人病倒了,大夫一个换一个,看看要不行了。身为学生的郑先生于是表示愿意尽力的意思,杨大师答应让他试一试。郑先生第一帖药就稳住病情,再两帖药杨夫人奇迹似的病就好了。杨澄甫先生心中非常感激,就把家传的秘诀毫不保留的传给他。

郑曼青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把难学的太极拳学得出神入化。他还帮杨澄甫先生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1933年出版)一书。

1939年,郑曼青受邀到重庆任中央训练团武术教师,1940年至1944年,任教育部编审委员,参与编写国术教材。

郑曼青艺高胆壮,不但与各地武林名手切磋武艺,而且敢于挑战身高马大的西洋拳击手。郑曼青曾迎战英国军舰水兵拳击冠军,一出手即将对方击出丈外。另一次,在庆祝抗战胜利大型招待会上,郑曼青公开邀请各国使馆武官比试,12名武官应声下场。郑曼青在倾刻之间战胜其中6人,另外6名武官自动放弃比试。郑曼青自此闻名遐迩。

郑曼青与人比试,善用太极长拳的滑步,一滑就近身打短劲。他虽然身材矮小,可是发劲凌厉,绝对是可怕的对手。

出书

1947年,他把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整理成册,书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这和当时武术界保守的传统不太一样。从这本书可看到,他尝试用医学、物理学等现代科学去解释太极拳,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创举;即使50多年后的今天也很少人能做得好。

创简化拳

自从武术不再是战场上的主要力量,郑先生一直感到有简化太极拳的需要,好让普通资质的人容易学会;最好自己在家自修也学得起来。对多才多艺的郑先生来说,时间正是他感到最缺乏的,一直找不到较完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到抗日的期间,郑曼青先生主持湖南国术馆,大规模调训全省国术馆长和教官太极拳。在学期的时间压力下“因地制宜”,终于他在这段日子完成拳架改编的工作,把杨氏太极拳108式浓缩成三十七式,称为“简易太极拳”。

郑子太极拳37式

简易太极拳定稿出书已是在台北,合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定名《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1950年,郑曼青定居台湾。 时中拳社是郑先生到台北不久创办的,《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这本书成了学员们没事拿出来翻翻的宝书。时中拳社后来改了名字,叫时中学社,这是到现在还沿用的名字。

特色

虽然他没有标新立异、自抬身价的念头,用心细看的人就可看出,郑曼青先生的太极拳有一些独特的风格,跟杨派或其他的拳不完全一样。我们可以称为郑子太极拳的特色,下列是郑先生的弟子徐忆中先生认为比较重大的特色:

  1. 美人手(手自然舒张,手背箸不外露)
  2. 陆地游泳(打拳时空气如水,可感觉出空气的阻力)
  3. 平正均匀(外观看上半身保持垂直)
(站长注:郑曼青的三点是太极拳的重要诀窍,美人手重点在自然,不用拙力。陆地游泳是孙禄堂的看法,平正均匀就是中正安舒。)
扬名美国

1960年郑先生旅居美国,在纽约创立时中文化中心,往来纽约、旧金山,专心太极拳的教授,在美国建立了相当的声誉,曾经应邀在联合国表演太极拳。但是最能表现太极拳的特出的地方是,他过了七十岁,有一个机会访问西点军校,跟西点的武术主任教官切磋,轻易就赢得对方的佩服。西点军校又邀请他去演讲太极拳,去了好几次之后,还慎重地提出让他到西点军校任教的邀请。西点军校在收到郑先生的资料之后,一看就傻了眼,因为郑先生已超过了西点的退休年龄。尊重制度的美国人一再说对不起,同时诚恳希望他能推荐他的学生去西点军校教太极拳。
学生
他的弟子有徐忆中、Mr.Rober W.Smith、林宣敏、梁栋材、刘锡亨、罗邦桢、陈志诚、黄性贤、陶炳祥、刘振寰、干啸洲、宋志坚、鞠鸿宾、吴国忠、廖祯祥、苏绍卿等人。


去世

1975年春天郑先生伉俪返台,徒弟们为他设晚宴洗尘。当晚郑先生心情特别好,与心爱的徒弟一一畅饮,但是他仍控制在他平日的酒量之内。徒弟们送他俩回落脚处时已过午夜,郑先生说他要调息一下。不到两小时,徒弟去看他睡了没,发现他已安详去世了,享年79。当代国宝,就这样抱着满怀的欢愉离开他所爱的人和土地;留下很多的叹息,和一丝丝的不解。
总结

我们看郑曼青先生,他专精且有成的画、诗、书、医、拳,任何一项都是大部份人专修一生而达不到的成就。称他为‘五绝老人’不但不过份,我们如果了解这样的人也不是每一代都有,就比较清楚他的伟大了!他真正是一代奇才,就像于右任先生的称许:“...一代奇才,他人视为至难之事,彼则优为之...”。

口诀是二则 - 郑曼青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

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贸,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玩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日。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宇下手不为功。

十一、  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  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料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於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傅。幸世之同仁共勉旃。


郑曼青与史密施师徒对话

取自太极拳杂志四十五期 Mr.Rober W.Smith 原著 勇国本 译

史密施先生现年五十九岁,美国人,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术家之一。先后曾着有十本有关各种武术的书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随郑曼青大师学习太极拳,自此以后勤练此拳并教授此拳至今。他认为太极拳带给他一个谦和的自我及健康的体格。曾为美国政府官员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后改为文学评论家,作品散见于各大传播媒体。

本文是史密施先生与郑曼青先生合著之「太极」一书中所选出之一节。因其是有独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征得其同意译刊于此。敬希读者勿忽略之。

我们坐在那里,大师微笑着。有人告诉我,当他心情合适时,会有问必答,他说:「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钟,钟声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锤击之,则其声必大。同样的,如果你问我大问题,答案也必重要。」这话使我得知应从何处着手。于是我问: 
 
生: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平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 
 
师: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

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

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引导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你讲起来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确,身体放松就有进步,但是,如无辛苦的锻练,规律的练习,不断的努力,是否可以? 
 
师:如想精通此艺,必须求助于你刚才所提各项。你须辛勤努力,每日不断,但是却须注意不要把太极拳与少林拳混为一谈。后者注重锻练肌肉及力气,而练太极拳,心中经常须惦记拳经各论。并非要你每天苦练一、二小时就必能成,练习必须得法,否则全为白费。

吾师杨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亲杨健侯所亲授。三十岁时任教于山东某富人家里。他的生活优裕,其人也就变得肥胖及懒散,此后他还返北京,生活实形放荡。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辞职逐里,将其禁闭于一空屋内,不准他与任何外界人物接触,前后四年之间,除了他父亲每天来与他练拳,推手,同时也练练太极兵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这期间他的成就远超过之前他的一生所学。四年后他走出空屋,便可轻易地打败他父亲最好的徒弟。以前,他经常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如今他已是一位伟大的拳手。其伟大终身受用。此后多年,虽然他不须多加练习,亦能可保持其功夫。这是太极拳的一项必然特性,一个人如果不断地进步,将可达到一种程度,此后即不必要练习,因其已臻化境。对此我不再多谈。

生: 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师: 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我愿意说,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的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生: 但是拳经不是告诉我们,你的身体必须如此轻灵,一羽相加都可以觉得。你怎样把这种轻灵与假设的抵抗而来的筋疲力尽相题并论呢?

师:这是不相冲突时。虽然听起来有此茅盾。你当然可以轻松愉快的练五分钟的拳架而毫无倦意。这却无助于你求松。你打拳时慢而正确,假设前有抵抗,你必会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时,你的身体摆脱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缚,就会觉得无比的轻灵及敏捷。
生: 如你所知,我曾跟过其它老师学习太极拳。我不是对你不敬。但因我们的时间都很有限,我又想写些有关太极拳的书,我想最好是能尽量学。其它各派大部份都加辅助的运动以增强其呼吸、活力及拳艺。你看这种运动是否有益。

师: 只有小气的老师才会嫉妒学生到别处学艺。我非常高兴你能到各派去学习。因为我知道你必会发现,在这种拳中你将只有一位老师。拳架本身已是变化多端,包罗万有,非常有益。附加的运动只会使你分心,防碍进步。

生: 少林拳是否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运动及防身武术。
师: 如果我认为是的话我会取少林而舍太极。在运动方面来说,他注重肌肉的紧张及蛮力而不注意健康。在博斗时,因为你永不会超出依靠力气及技巧的范围,因此也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优势。我不是自夸。当我年轻在大陆时,常遇各派人氏的挑战,吾艺从未败过。
生: 一个人只看是否能会?
师: 能学到些东西,当然不是全部。练拳是必须的。

在这方面,有一个关于杨健侯的邻居的故事。邻居偷偷地从杨健侯的住处看他们练拳几个月。有一天,他叫杨健侯的一个学生攻击他。杨健侯的学生答应了,却被他重重地推倒在地。杨健侯见了,问他是从那里学的。邻居乐了,回答说:“跟你呀!”
另一个更好的故事是有关杨禄禅的,杨禄禅可能是所有太极拳大师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受雇于一药房主人。其主人聘请名师陈长兴教他的弟子学拳。杨露禅偷学地非常成功,后来更被收为正式弟子。

生: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

师: 非常重要,不经推手,你就不会有进步。但是注意,我现在告诉你,你最好与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会用力,你也就会跟着用力。与小孩相推时把他看作是大人。与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这话听起来茅盾其实并不。小孩会提供你一个松的练习伙伴。当你从他的“可松性”中获益时,你可把他看作与你相同,假装他是大人。这就把练习提升到「用」的方面来。现在反过来讲。为甚么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这只是一种轻视的方法,以使我们却除怕意,但这亦不意为这种“勇气”可以真的战胜怕惧。我们在却除惧怕时也去掉傲气。

生:在推手时,如让对手接触到自己的身体,是否危险,在真正交手时,这种情形是否会惨败。

师:推手主要是一种达到目的方法。它教导我们触觉的灵敏及辨别的能力。(意即听劲及懂劲-译者注) 也教你对于距离的感觉。在真正交手时不要让敌手触摸到你。但是却要尽量的靠近他以利攻击。有些大师们具有我们所说的截劲。这种劲不但可以收化敌人的攻击,在同时也予以反击。有些更高的大师们的这种能力是由潜意识所控制。你如从后向他攻击,他可借敌人之力将其反弹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几乎并不觉得。这种人在真正交手时没有困难。一般的拳手虽无此种能力,但可经由推手缎炼其知觉,使其可以接近敌人而不让敌人触摸到自己。

生:庄子曾说,醉汉不伤,其魂固也。这种状况是否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呢?如果庄子所言不假,那么我们只要变成酒鬼不更简单吗?

师:把自己放空是为了克服恐惧,这是「无为」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是为什么道士将死时,可生起烈火,从容走水之道理。(在这里我说,这种不怕死的品性,并非中国所专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的美。更不须提圣劳伦斯,在其身受炮启时对其行刑者说:「把我翻个身吧,这半边已烤好了。」)大师微笑着表示同意,继续说:「不错,醉汉是解除了顾忌。他的肌肉不紧张,他的身体松弛。但是并非完全如此,因为醉汉总是会认路回家。醉汉失去了心意,为环境所左右。反过来在太极拳,我们虽然放松了身体,但却保持一颗灵活清醒的心。

生:为什么杨澄甫不到西方教拳。

师:曾有一中医生从美国回到广州,他游说杨澄甫同他返美,说是可赚大钱,被其所拒。西方及金钱对杨氏均不具吸引力。他对所属环境非常满意,不思改变。



郑曼青的 "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谈心得

十数年前。有从游者问余曰。先生身兼五艺之长。生平究以教何艺为乐意。曰。以教太极人为最乐。闻之者甚以为疑。曰。似近粗豪马。曰。是非尔所知也。此为人生哲学之结晶者。以其精微而论。较习一切文艺之难。且有过之。决非一般武事可比。

曰。愿闻其详。

曰。余弱任诗书画三课教授。以教书法为乐。以其含有强身运动之益。强壮将届之年。流离入蜀。以医餬其口。不意医运大行。人皆誉之曰济世活人。然余则以寝食无时。苦不堪言。且日与愁眉苦脸相对。肩人以生死之话。待有笑容焉。则余已不得而见也。惟教太极拳。不独可以袪病延年。心神愉快而已。少长咸集。善与人同。效老莱子之儿嬉。耄年不倦。胜华元化之禽戏。专气致柔。真可谓康乐无疆。

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曰。请言其效用。曰在人体则气乃率血而行。故气旺则血旺。天富有大气。多取之不以为贪也。力在人体有大用。地贵有载力。倘能接其毫厘。则为用亦无穷矣。致柔则老氏所谓。能若婴儿。则寿亦可以无疆矣。惟此三语。在人身亦为三才。

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内。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线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

然习之之法。亦甚简易。一、随时得有空暇。便觉以泥丸宫顶天。吞天之气。沉于丹田。二、得有行动。或端坐。或暇立时。在注意所及时。便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久之则欲以我之足力。与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则我之足已有根矣。三、丹田。古人所谓行坐处卧。不离这个。是要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如鸡之孵卵然。此所谓知止。止于至善之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则皆不离乎丹田也。然此区区之心得。倘能笃而行之。决非等闲之运动可此。袪病延年。犹易事耳。


去三病小引自修新法之作。

专为限于工作时间。及妇女忙于家政。与远道不得许可从学者。予以便利。较函授尤为简单。然此着重传授功架之缜密方法已耳。偏于体一方面居多。太极拳原为有斯有用。若必欲求其深造。届时可参阅拙著太极拳体用一书(英文本)。以及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文本)。自可了。惟自修之始。首要务去三病。以不佞四十年之经验所得。能去三病者。笃意遵行。未有不如愿以偿。天资若稍钝者。亦不过费人一己十之功而已。然其病人尽知之。法亦浅近。类多因循自误。不肯果决行之。憋少时亦坐此病。是以言之较切耳。兹约述如下。

第一为无恒之病。仲尼所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巫之为医。非正术也。无恒尚且不可。况由哲学而科学之太极拳乎。太极拳以柔克刚。与专气致柔之旨。则本乎易与黄老之哲理。至于牵动四两拨千斤之作用。施诸事实。此乃科学之千斤顶。俗名之曰压不煞之力学作用。是已成哲学与科之之结晶体。余尤以为中西文化之通。得利赖为桥梁也。岂独体用之裨益已耳。若无恒而学此拳。不仅为多此一举。亦徒有宝山空入之叹。岂不惜哉。憋每恨少日无恒。屡以体弱而习国术。稍得裨益而便辍。旋至三十九年以前。病痨瘵莫能兴。得复习此拳而痊。遂决心不使再辍。当时即将全套拳架。以极快之练法。仅费六七分钟练毕。且早晚只练一套。以期不辍而已。然余当时实亦忙碌。除教课与校务外。连自修也日无暇晷。由是以往。不久却更有进矣。早上起床。非先练拳。则不事盥洗及朝餐。每晚睡时。不先练拳。则不得上床。如是者久之。养成习惯。遂不复辍。其意以为人生以乐为助人。不惜一切之牺牲。今则谋自身之健康。得以袪病。仅早晚费数分钟而无恒。则又何足言推己以及人也。是以自悔其蠢。乃决意痛改其非。

第二为贪多之病。俗谓贪多嚼不烂。老氏谓少则得。多则惑。信矣。憋少有忘年友鲁坚号塍北。余姚人。游雁荡将归。过我曰。昔之君子临别赠言。我亦欲有一言相赠。君家郑虔三绝。君善继之。必传无。君病贪多博学。恐致无大成。听我言。只攻诗书画可矣。余从之。此老余益友也。余有所成就。皆此老之所赐。不能忘也。易之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习太极拳不能异乎是。今得传授一式或二式者。必须潜心娴习。而默记之。方能有得。不然未有不惑也。民国廿七年春。余主湖南省国术馆时。国术为该省全民众之运动。不论男女老幼。皆得学习。余欲普扁推行太极拳。故于每两个月内。即调训全省各县国术馆长及教官四十人。余亲授之太极拳。以时间不敷。故决计删削。以成简易拳套。太极拳原仅有十三式。以沿传既久。式增繁。练习费时。不易普及。余乃删减为三十七式。已较原有之十三式。增多廿四式。此亦因时制宜。忽以余着之简易太极拳以为简也。胜利还者后。持此稿之沪,商诸陈师兄微明。亟称之曰。适与予同意。斿为序以表欣赏。微明君子儒也。决不阿其好以成其恶。间亦有无知者。疑余此举为非。殊不知为绝学阐扬之苦心耳。亦只可置弗论也。

第三为求速成之病。所谓欲速则不达。诚知言矣。务期水到渠成。非可强求。古人对于文艺。尝谓要沈浸秾郁。含英咀华。又所谓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余谓习太极拳。亦必如此。且此拳术不仅体用兼赅。心手并顾而已。然必须悟彻哲学之原理。获得科之实用。则裨益无穷矣。总此三。得能无法解除。便可顺利迈进。了无阻滞矣。

三无畏

欲习太极拳之运动者。其动机不出数点。约言之。有为多病体弱者。因求健康而学也。有为以防不备为自卫计者而也。有为震其术之奇妙。爰求真理而学也。此外有如乘兴而来。与随波逐流及无恒者。不在讨论之列。我所谓无畏者。崟为欲下工夫者而发也。

一、无畏吃苦。怕吃苦。则无进程之望矣。拳论所谓其根在脚。怕吃苦。则脚之落地不得生根。是以脚部之吃苦。有益于心脏及脑部则无疑。其基本方法。初学者早晚抽三五分钟之暇。以一脚立地。左右调换。逐渐久。逐渐低坐。注意气沉丹田。足心贴地。不可丝毫勉强。站桩时。必须出食中二指。扶于椅角或桌边。使其平稳站定。娴习后。便去一中指。只用一食指扶站。久之则站更稳。可嘲不用扶。而自然站稳矣。继此则采取提手及手挥琵琶二式。多下站功。又预备式亦为站桩之浑元功。单鞭为开展功。此于体用皆有莫大之裨益。不可忽视也。

二、无畏吃亏。太极拳要诀曰。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哪有不吃亏。故髯之十三开卷。便谓要学吃亏。何谓其学也。听人进攻进击。非独不抗。且不还手。尤要黏连贴随。方能轻轻走化。此意匪浅学及粗者所能。况初学者焉得不吃亏。若畏吃亏。莫如弗学。愿欲学之。莫若学吃亏始。学吃亏。便是不贪宜。贪小便宜吃小亏。贪大便宜吃大亏。反此者。即是吃小亏得小便宜。吃大亏而后可以得大便宜。有智慧者。必欲得体用之实。将何从下手。老子不有云乎。专气致柔。便学得吃亏之妙法。则已不畏吃亏矣。歌诀所。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则已得致柔之效用矣。

三、无畏厉害。老子所谓。凶无投其角。虎无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也。又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又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然则凶虎兵刃。亦天下之厉害者。犹不足称。而反独称喻柔弱之水。以其至柔。莫能胜也。是之谓及吾身。吾有何患。纵有兵刃爪角之利。不足为畏也。倘有所畏惧。则精神与体质必紧张。紧张便不松。不松何能柔。不柔便是刚。故真能洞彻太极拳之原理者。便具有大无畏之精神。亦犹孟子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亦老子所谓专气致柔。又何厉害之可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