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苦修人---傅鍾文談太極拳練法 / 嚴翰秀
楊式太極拳名家傅鐘文有一次接待一位前來中國向他學拳的日本武師,這位日本武師對傅鐘文說,他想用兩三個月的時間一鼓作氣把太極拳學好。傅鐘文聽了,搖了搖頭。他覺得這位日本武師對太極拳缺乏一定的認識,而這種思想在國內和國外學太極拳的人中很有代表性,以為學太極拳有速成練法。傅鐘文認為,練太極拳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日,有一定的程序,這包括很多內容。傅鐘文練拳教拳7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對太極拳特別是對於練楊式太極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練太極拳必須具備的條件
傅鐘文先生說,學好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太極拳是一門高級的藝術。根據他的觀察和畢生練習太極拳的體會,他說,一般練好太極拳要具備有以下一些條件:首先是自己的愛好,知道太極拳的功能;其次是要有明師,即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三是有練拳的地方;四是有練拳的時間;五是能下苦功練,願意吃苦,樂於吃苦;六是有恆心。這些條件是對以提高太極拳技擊水平為目的的練習者而言的,一般以健身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嚴格要求,但努力做到會有更多的收獲。
傅鐘文先生用這些條件來觀察當今學太極拳的人,認為具備這些條件的人不多。這主要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社會環境不同了,太極拳的主要功能減弱了。一些練太極拳的人不是缺這個條件就是缺那個條件,所以現在太極拳界的人才比不上前輩。他說,太極拳界在楊少侯、楊澄甫以後,真正懂太極拳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了。若說練到楊少侯、楊澄甫那樣功夫的,當今沒有。
管好幾大要點
傅鐘文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根據過去楊澄甫的傳授,編寫了《楊式太極拳》一書,講解了楊式太極拳的架子和練法。1989年他又編著了《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一書,詳盡地講述了楊式太極拳的教法、練法,其中除了敘述楊式太極拳的體用及練法過程外,還提出了練拳要領240多條,練拳要求230多條,指出易犯的毛病、產生的原因及糾正的方法220多條,提出教法練法240多條,技術分析110多條。這兩本書近30萬字,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指南。
總體來說,傅鐘文先生認為,練好楊式太極拳要管好幾大要點,這些要點管好了,也就等於基本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了。
首先,練每一個動作時必須先有意識,也就是意識要先於動作。比如“起勢”,雙手俯掌徐徐上提時,必須先有上提的意識,提到與肩平時,要先有下落的意識,然後兩手再慢慢下按。意識與動作要配合上,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如此。這種意識引導動作的練習練久了,練拳者就會進入一種境界:在夜間,四周靜悄悄的,你全身心地投入練太極拳,意識與動作配合上了,全身感到非常舒服,周圍沒有一點聲音,渾身輕飄飄的,好像你不知為你,也不知累,除了太極拳的意念外,其他一切雜念皆無。
他常常見到一些人練太極拳時,意識不能先導,動作與意識分離,他說,這是會影響練拳質量的。
第二,腰帶弧形運動。
練太極拳要以腰為主,這是練太極拳的人經常說的。傅鐘文先生說,不但太極拳的練法講求以腰為主,中國其他流派的武術、西洋武術以及其他一些體育競技運動也都講以腰為主。比如舉重,光靠兩手臂的力量不行,要靠腰勁。但太極拳用腰跟其他武術和運動的用腰不一樣,練太極拳要由腰帶動四肢和身體其他部位沿弧形慢慢轉動,不是直來直去,每一個動作都由腰來帶轉,使腰身與腳手的動作連在一起。他以“雲手”一式為例說明:“雲手”動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轉動帶動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轉動,帶動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運動,不能只動四肢,不動腰,或腰手分離。他再以“搬攔捶 ”為例說明:搬是腰帶右拳左轉,接著腰帶右手右轉,帶左手攔出,然後腰帶右拳向前打出,不能只是動兩手,也不能右拳、左手離開腰的運轉而亂動。總之,在腰的主宰下,上下可貫穿一氣。
在腰帶動四肢運行時,傅鐘文先生認為必須貫徹“勁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太極拳的動作沒有直來直去的,曲蓄有余,在使用時才能夠靈活。直了,勁就用完了,會僵滯,易受人制。所以練太極拳時,腿、胳膊、手都不能是直挺挺的,要有一定的弧度,但又不是軟塌塌的,軟塌不是含蓄,也不圓滿、沒有氣勢。
練太極拳時,腰帶弧形轉動,速度必須快慢均勻,打一套拳,從頭到尾,要式式均勻,不是只某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均勻。動作均勻,一動無有不動處,上下也就相隨了。
第三,眼要平視,看到手,但不能死盯住手。
傅鐘文先生認為,太極拳有手、眼、身法、步的傳統要求,眼法在練太極拳時很重要。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要求:練太極拳時,眼必須看到手,但不是死盯著手。眼要隨手轉,看到手後,眼神要從主手的方向平視出去,切忌板滯和四下野顧。他以“打虎式”為例,有人練這一式時,眼看的方向與手打的方向不一致,拳打向身前,眼卻看另一方向。他認為這樣不對,眼必須從上拳打出的方向看出去,沒有看這打那和看那打這的道理。
傅鐘先生認為,練楊式太極拳一般眼要平視,過去曾稱太極拳為“四平架”,其中“一平”是眼平,無論轉左轉右,或前進後退,眼都要平看。
第四,分清虛實。
傅鐘文先生認為,練太極拳時要分清陰陽虛實。太極拳的動作每一式中有虛有實,有陰有陽,實者為陽,虛者為陰,陰陽虛實交替變化,應貫穿到太極拳的練習中來。
第五,動作要做到無過、無不及,要適中。
傅鐘文先生認為,太極拳練起來,過與不及都不對,他用吃飯作比喻:一個人餓了,應該吃3碗飯就飽了,卻吃了5碗,這就過了,肚子會撐得不舒服。如果只吃1碗,也不行,那是不及。練太極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適中這個度,如何掌握這個度,要靠自己的練習和揣摩。
傅鐘文先生經常引用拳訣上一句七言:“輕靈活潑求懂勁。”他解釋說,輕靈不是浮漂,要有沉著,而沉著也不是呆板。如果追求輕靈,一點勁都不用,這不對;追求沉著,用了死勁,也不行,這都屬於過與不及。他認為,練太極拳一定要把握好無過與無不及這兩個關,把好了這兩個關,就掌握了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
傅鐘文先生反復說明,練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的要求要領不是一聽就懂、一說就會練的,但是必須要知道該怎麼做。方法不對頭地瞎練,只會是越練離太極拳的境界越遠。
下苦功夫練
對於練太極拳,傅鐘文先生反復說:“方法對頭,下功夫練。”他又說:“方法對頭,一練就好了,沒那麼回事。”
傅鐘文先生認為,在過去的時代裡,楊家太極拳前輩練拳所下的苦功不是當代人能想像得到的。楊露禪除自己苦練外,為了讓兒子們能接傳自己的功夫,在健侯兄弟青少年時,天天拿著大棒趕著他們練拳,稍有鬆懈,就用大棒打,下手之重,幾乎令人無法忍受。楊班侯的一身無敵功夫就是在這樣嚴格地看管下苦練出來的。楊健侯小時,由於楊露禪天天督促,練拳幾乎練到身心不能承受的地步,後成為楊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楊班侯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練拳一時達不到要求,他一失手竟把女兒打死了。
傅鐘文先生說,過去練武之人靠功夫吃飯,沒有好功夫,與人交手,只要一輸一輩子就完了,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所以非下苦功夫練不可。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但要練成太極拳功夫,也非得下苦功不可,舍此沒有他途,更沒有捷徑。
開始學太極拳時,由老師口授身傳,老師一面說,一面做,學者聽明白了,學會了,就下功夫練。練了一段時間,老師再檢查,並給糾正動作。雖是老師口授身傳,但在練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動作有偏差的情況,這不是學者有意打偏差了,而是不由自主的。老師再給看給改,改好了,再下功夫練。
練太極拳,功夫下到一段時間,就有進步了。但什麼時候進步,哪一天有進步了,卻說不清。比如寫字,按規矩練了數年,自己看,別人看,確實比過去有進步了,但是究竟是哪一天進步的,哪一年有進步的,說不出來。功夫都是一點一點、日積月累增加的。學太極拳也一樣,開始學都是硬梆梆的,不是腿不對就是肩不對,手腕不對,眼不對。下苦功學了,功夫練到家了,動作就對了,到底哪一天對的,很難說得出。
傅鐘文先生認為,真正要練成太極拳功夫,必須趁年輕時下功夫練,至少連續上四五年功夫,天天不斷。每天花2到3個鐘頭的時間,一次練拳七八遍,中間不能間斷,一氣練完。如果每天練拳3遍,練30年,功夫還是上不去,存不住功夫,只能保持原有的功力,甚至退步。中年練拳,長功夫慢些,但只要有恆心,舍得下苦功,也能有所成就。
他常常告誡他的學生,練拳要舍得下功夫,不要怕吃力,怕吃力就不要選擇練拳。
太極拳不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是練不成的,而堅持練,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傅鐘文先生說,練武是一件苦差事,至於苦到什麼程度,他說:“練拳練到坐下不想起來,起來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樣難受,必須練到這種程度。”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