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杨氏传人谱(一)

1)陈长兴
杨露禅是从学于陈长兴。他学的拳,有人说是“陈式太极拳”,但是看陈氏太极拳的样子和杨氏太极拳的风格相差很大。

内劲:陈氏是缠丝劲,杨氏只讲“运劲如抽丝”,没有缠丝劲。赵堡太极拳的背丝扣,有“丝”字,有人以为和缠丝劲类似。然而背丝扣只是比喻,不是劲法(和杨氏的“运劲如抽丝”不谋而合)。

注: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顺缠,逆缠等练习法,而且被列为基本功,绝对不是比喻手法。

李二军在《浅谈背丝扣》中认为“背丝扣的修炼是必然的。何谓背丝扣,是太极拳运劲中的一种气机现象,它一明一暗,一顺一逆,连而结之很象太极图中的曲丝,不要以为在忽悠你,他在拳架中确实存在。如由金刚变懒扎衣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曲丝存在。其实他在太极拳总论中已经表述的非常明白:意上寓下、意左必寓右、有前必有后……悟!凡此皆是意,在内而不在外,这样你便能分清虚实,辨明阴阳。”

招式: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动作和顺。陈式太极拳处处缠丝劲。若论外形、风格,杨氏太极拳真的异于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在招式上和陈氏太极拳类似,但是不重缠丝劲,重阴阳开合,很像杨氏太极拳的小架练法。不过招式就像陈式太极拳多一点。

2)李伯魁
杨露禅的同乡,一起拜师陈长兴。

3)武禹襄(1812-1880)
原本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经赵堡镇,得陈清平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招式类似陈式太极拳,然而行招如行云流水,没有缠丝劲练功法。武禹襄的哥哥武汝清在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经残篇,给了武禹襄。武禹襄结合练习,写出多篇拳论,如”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说略“、”打手要言“。创”武氏太极拳“。

4)鳳侯主要傳人是潘貴,再傳李萬成 (1872-1947) ,李萬成傳林金聲 (1913-1988) 。 現今永年南關一帶練楊式太極拳的大多數為林金聲所傳。

5)"凌得其筋,萬得其骨, 全得其皮" 讲的是杨露禅的三位杰出弟子凌山、萬春和全佑三人。全佑(1834-1902)后来从汉姓”吴“,人称”吴全佑“,到其子吴鉴泉(1870-1942)。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1897-1968)、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1862-1940)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1888-1982)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6)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 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 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 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 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 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7)傅钟文(1903-1994)。杨兆元 ( 早喪 ) ,遺一女楊聰,許趙氏,生侄外孫趙斌及女趙桂珍,趙桂珍許配傅鍾文,俱為近代太極拳名宿。其子傅声远,孙傅清泉也是太极拳推动者。

8)杨守中是杨澄甫的大儿子,从小刻苦学习,拳架外钢内松活圆转。張世賢、黎學筍、葉大德、鄧煜坤、宋耀文、伍寶釗等,都是守中師來港最初傳人。

9)杨少候

10)杨班候

11)杨健候

12)杨澄甫

待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