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太极 鉴真辨伪》之九
《太极拳使用法》销毁原由之迷
文/ 唐才良
杨澄甫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为何出版后又收回销毁,究其原因有几种不同的传说,这些传说似乎都有些“道理”,也都经不住推敲。
一,瞿世镜 先生关于销毁《使用法》的传闻
瞿世镜《杨门太极 两岸一家》第7页介绍了《使用法》收回焚毁的原因与过程。我曾经对他的说法深信不疑,然而,再次阅读时,便疑点重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下面先抄录瞿文。“叶大密自告奋勇为澄甫公整理书稿,但迟迟未能动笔。澄甫公遂索回原稿资料,由董英杰师伯整理成《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叶大密向澄甫公进言:此书语言俚俗,讹漏甚多,有伤大雅。澄甫公即命景华师前往书店,将全部存书取回焚毁。景华师在焚书之时,叶大密悄悄对他说:‘不要都烧掉。里边有好东西。你给我留一本,我送你一对龙泉剑。’叶大密走后,澄甫公问景华师:‘叶大密说什么?’景华师不敢隐瞒,直言禀告。翌日,叶大密到杨家推手,澄甫公连发猛劲,将叶大密弹出两丈开外。事后太师母侯 夫人问澄甫公,为何发此猛劲。澄甫公曰:‘叶大密说《使用法》不好。景华烧书,又叫他暗中留一本,说书中有宝。此人出尔反尔,心术不正!’叶大密获悉澄甫公产生误会,遂向澄甫公再三说明:‘说《使用法》不好,因其文字鄙俗。说书中有宝,此乃杨家真传。’澄甫公闻之释然,”
这个故事只是个铺垫,后面后引出;《太极拳使用法》是黄景华编著而成的,并自我标榜的:“仅除微明、董英杰、郑曼青、黄景华四人而已”。所以,对这故事是否真实应当给予重视。
一)这个故事首先作践的是叶大密。故事把黄景华自己的老师叶大密,描写成一个心地狭小,搞阴谋诡计的小人。1),“叶大密自告奋勇为澄甫公整理书稿,但迟迟未能动笔”。叶大密为师谋事不尽力,首先失信于人,信用不佳。2),“澄甫公遂索回原稿资料,由董英杰师伯整理成”。叶大密“妒忌”在心,向杨公进谗言,中伤董英杰。“叶大密向澄甫公进言:此书语言俚俗,讹漏甚多,有伤大雅”。以至杨澄甫不加思考,命人收回焚毁。 3),叶大密背后搞小动作,一面说书不好,要焚毁,一面叫黄某偷偷留一本给他,甚至不惜用一对龙泉剑去收买,又说书中有宝。叶的用意简直是让杨澄甫上当,把“宝”烧掉,让天下只留下他偷偷弄到的一本?独占“宝“物。我虽然对叶大密 先生不太熟悉,但从已知的资料中了解到叶大密 先生决不是这样的小人。黄景华不该这样糟蹋他的师傅。
二)故事同样糟蹋了杨澄甫。把杨澄甫说成是一个偏听偏信、做事莽撞的蠢夫。1),即使有人说:“此书语言俚俗,讹漏甚多,有伤大雅”。难道杨澄甫不会仔细想一想,干吗一听就跳?《太极拳使用法》第10页凡例说明:“本书编制各式均用白话挨次浅显说明以便阅者一目了解。本书编成其中字句难免有遗漏错误之处望阅者谅之。 此书是杨 老师所述拳理同志阅书千万不要以文字挑之只应注重拳理如以文法挑之恐有误自己学拳之门径愿同志谅之”。《使用法》一书虽然由董英杰执笔整理而成,代表的是杨澄甫本人。这96字说得很明白: “此书是杨 老师所述”。董英杰已代表杨澄甫向阅者“打招呼”,“均用白话挨次浅显说明以便阅者一目了解。千万不要以文字挑之只应注重拳理如以文法挑之恐有误自己学拳之门径愿同志谅之”而且连连说“望阅者谅之,愿同志谅之”。叶大密难道会不给老师面子,以文字文法挑之,批评“此书语言俚俗,讹漏甚多,有伤大雅”吗?杨澄甫在《使用法》书中传授的是拳理拳艺,并不是传授语言文法知识,是犯不着为这个理由而焚毁《使用法》的。2),杨澄甫不辨是非,不问情由“澄甫公连发猛劲,将叶大密弹出两丈开外”,连侯 夫人也感到不对头,“事后太师母侯 夫人问澄甫公,为何发此猛劲”。这不是很鲁莽吗?
三)黄景华是一个可疑人物。1),杨澄甫称叶大密,直呼其名“叶大密”,却称呼无名小卒黄景华为“景华”。有点肉麻矫情。二),叶大密背着人悄悄对他说的话,怎么一会儿杨澄甫就知道?事后,侯 夫人与杨澄甫夫妻的对话,叶大密又怎么会“获悉”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人在搬嘴弄舌?是谁?只能是黄景华!可见黄景华人品之差。而且,《杨门太极两岸一家》书中,前前后后多少个“景华师曰”,全是叽叽咕咕地说这说那贬低别人,黄景华的为人实在不怎么样。
以上几点,使我对瞿世镜《杨门太极 两岸一家》销毁《太极拳使用法》的原因,不能苟同。收回《使用法》的主要原因不应该是语言文字,肯定另有原因。瞿世镜是根据黄景华的口述,而黄景华是有意编造一个有趣的故事,把自己包装成编写整理《太极拳体用全书》作者,动机不正。看来,瞿世镜的理由是不可信的。
有趣的是,关于销毁《太极拳使用法》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同济大学石月明 先生在《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保护杨式太极拳》一文中说道:“据说:杨澄甫到上海,曾带了一位得意弟子,原计划把上海委派他管理。可是,刚到不久,就被上海的弟子禇桂亭师伯打伤了,杨澄甫自然是很不高兴的。后来,杨澄甫找个机会教训了禇师伯一顿,禇师伯只好卧床养伤几个星期”。石 老师还在纪念傅钟文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讲:“发生这件事后,杨澄甫把刚出版的(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全部收回作废,并在1934年再版的时候把原有董英杰的拳照全部换掉了,书名也改为《太极拳体用全书》”。可见事情的严重,这样严重的事件应该会留下痕迹,或有所记录,不知道石 老师从何得知的?
而据禇桂亭孙子禇玉诚、弟子张庆保等人回忆,大约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禇桂亭师徒弟们一起吃饭闲聊,在谈到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时,禇老师举了与董英杰推手的例子。事情是这样的,禇桂亭早年在北京曾受教于杨健侯、杨少侯。1917年北京政局发生变化,杨少侯、褚桂亭等名家纷纷南下。他在杭州又得到杨少侯的点拨,后来在浙江国术馆才正式归入杨澄甫门下。董英杰拜杨澄甫为师比禇桂亭早些,跟随杨澄甫的时间长,功夫自然也很好。而禇桂亭的功夫在当时武术界已很有名气。事情发生在1929年,杭州比武大会后,武术界许多名家都云集上海,杨澄甫、杨少侯、董英杰、禇桂亭等人也都聚在一起。高兴之余,杨少侯提出:“你们俩(董与禇)比划比划”,师弟兄之间推手比划是常事。禇老师回忆说,“董英杰跟师傅时间早,又新到南方来,凡事我得让他三分。推手时,他一发劲,我就往退而化之,连让三次,已经退到墙脚边。我想我已经给了你面子,可以到此为止。不料他又发一猛劲,这时我随手一化,乘势发劲把他弹了出去”。董英杰连进三步,以为已操胜券,没有预料到禇桂亭会突然反攻,而且动作之快,措不及防。董英杰一下子往后飞了出去,一直退到杨澄甫、杨少侯坐的桌子旁边,被杨澄甫一把托住,才没有屁股着地,当然谈不上什么打伤。杨澄甫可能感到有点意外,而杨少侯朝禇桂亭翘了翘大拇指,说了句:“随起随落,起落皆一势”,又说了句:“今天晚上到我房间去,我对你讲一讲”……。
《太极拳使用法》一书是在1931年出版销售的,而且,1931年出版的《使用法》书中,刊有禇桂亭和董英杰等人的照片,说明没有什么令杨澄甫不愉快的事发生。如果为这件事而引发收回销毁,早就在发行之前可以调整。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何至于弄得发行后再收回。所以退一步说,即使有交手之说,与书的收回销毁一事,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至于提到杨澄甫要报复自己的徒弟禇桂亭,将他打伤等等更是无稽之谈。石 老师讲的传闻,禇桂亭好象是一个很粗野,绿林式的草莽人物;而董英杰也好象武功很稀松,一打就伤的草包;难道传说中英武的杨门五虎将竟这样差劲?(事实上褚桂亭也经常称赞董英杰的武功)至于“后来,杨澄甫找个机会教训了禇师伯一顿,禇师伯只好卧床养伤几个星期。”的说法,更是荒唐,看了之后,感到杨澄甫并不象一代宗师,不仅缺少大家风范,反而象个小人。他想报复自己的徒弟还竟然要寻 “找个机会”,出手又是这么狠。这是一种什么逻辑?什么样的心态?给人觉得杨澄甫只是一个心地狭窄、内心充满阴暗的普通拳师罢了。事实上杨澄甫“秉承乃祖乃父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是很有口碑的,他绝不会做出如此下作的事。
总之,不管传说怎样,可笑的是,不知道由谁弄出个谁打伤了谁,谁又被谁打伤,出版的书又被收回作废,董英杰的拳照又被撤换掉等等的天方夜谈,传得煞有介事,歪曲了历史,对读者、对后人不负责任。因此看来,石月明 老师的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讹传。我真搞不懂那些称为太极拳研究家的学者,对历史事实的态度竟如此随意草率,简直是在丑化杨澄甫和他的弟子们。
三,另一种听来的关于《使用法》的传说
我听到关于收回销毁《使用法》的另一种传说。《太极拳使用法》收回的主要原因不是文字,而是内容。因为书中有三十七式“对敌图”等重要的内容。书发行后,一些弟子有意见,他们认为,书中将杨家太极拳的核心精华,技击的独门秘诀全数公开。这些技法秘诀如果让对手掌握了,会对自己不利,是不应该全部公开的。而且这些精华,有的弟子跟随了多年也没能全数学到,现在,一下子公开,让外人很容易学到,有点不甘心。也许考虑到弟子们的情绪,杨澄甫才作出收回销毁的决定。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使用法》书都被销毁。所谓销毁只是不再向外传播。杨澄甫弟子中不少人是保存着《太极拳使用法》的,而且,并不要用“一对龙泉剑”去交换。据说,傅钟文大师的弟弟傅宗元 老师就收藏了几本。他在高兴的时候,对他喜爱的弟子,才会拿出《使用法》,讲解“对敌图”,也只有少数弟子才能阅读到《使用法》的三十七式。可见,《太极拳使用法》,尤其是“对敌图”等内容,在杨澄甫弟子的心目中是极为重要的。这点也说明这一传说的原因理由是符合逻辑的。
1931年版的《太极拳使用法》被收回。经过修改后的1934年版,改名为《太极拳体用全书》,三十七“对敌图”全部删除,文字与照片也有调正。对照前后两个版本,太极拳核心的部分——技击含量,《体用全书》明显少于《使用法》,太极拳的太平大大向养生倾斜了。这或许间接引证这种传说,由于书的内容而引起书的收回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虽然有点道理,传说总归是传说。希望有使命感的太极拳研究家,敬业负责的学者进一步来关心研究太极拳的历史,让历史多一点真实(如果不能完全真实,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少些作伪,少一点谬误。